再就是拓樣,青銅器缺塊了,先用紙托在缺塊的裏面(後面)畫上缺塊的形狀大小紙樣。
在把紙樣貼在厚薄與原器相仿的紫銅板上,用鋼鏨切割下來。
在這個過程當中,還要用到鈑金工藝。
拓樣銅板,經過打、拋、收等工藝處理成為一個定形的補塊。
打,是利用平錘將一塊銅板打薄,以達到合適的厚度;
拋,是將切割下來的平面銅板補塊,用圓頭凸面錘打出鼓形,以符合原器物的形狀要求;
如果拋得太鼓了,也可以在圓頭鐵棍拐砧子上收,一拋一收以使適合原器形要求為止。
這些是在青銅器製作工藝之上沒有的,而一些表面紋飾,或者製作紋飾的工藝,經過漫長的時間,肯定要受損。
比如使用鏨花工藝製作的紋飾,如果受損了,肯定還要用原工藝補齊。
鏨花是一種用鋼鏨在銅板上,雕刻花紋的技術。
當然,在這裏肯定不止是因為製作工藝需要鏨花。
古代青銅器上多有紋飾,有的還有銘文。
對於破殘青銅器的缺塊補配,僅僅鑲上花面銅板還不理想。
還應該雕刻出同原件風格統一的紋飾、銘文,這就要鏨花。
鏨花工藝除了要掌握雕刻技術外,重要的是要熟悉和掌握古代各個不同時期銅器紋飾的風格。
同時還必須會根據花紋的深淺、寬窄、變化形式。
自己打制各種直刃、彎刃、鏟、溝、平、踩、挑、抹、眼等鋼鏨。
兩隻手,一把錘,加上幾根鋼鏨,要刻出多種多樣的流暢的花紋,這是一門技術。
鏨花的過程跟製作銅器是不同的,修復銅器鏨花是先在素麵銅板的補塊上,根據原來的紋樣,將需要補雕的花紋延續描繪出來。
然後用鏨花膠,將要鏨花的補塊,或成件在膠板上粘結實;
如果是瓶、壺等中空器物,鏨花就可以在器內灌滿膠。
等膠冷卻變硬,就可以用鏨子鏨刻紋飾了。
紋飾雕刻後稜角、邊沿都較鋒利,必須磨光,最後用磨炭蹭圓滑。
完成後加熱,取出鏨花膠,一個青銅器的補塊就完成了。
補配的另一種方法,是翻模鑄造。
當器物的缺塊,在原器上還能找出它的相對應的形狀和紋飾部分時,那麼,可以在原件上進行翻模鑄造。
以前傳統的工藝是用土模搬砂披砂造型,後來改為用石膏和紅磚粉翻造模具。
用石膏和紅磚粉及耐火材料的混合料,在原件相應部分翻模。
風乾再在烤爐中燒紅,取出後澆注銅水成形。
形塊再按照原件上短缺的大小銼好,花紋經過雕刻整理能與原器對接,成為一個完整的青銅器補塊。
這門工藝不管是在製作青銅器,還是在修復青銅器上,都算是頂級工藝。
當然,修復一件青銅器,最簡單的工藝,應該就是焊接。
焊接在傳統的技術中有兩類,一類是「銅焊」,一類是「錫焊」。
「銅焊」比較牢固,古代有熟紅、黃、白銅等,鍛打製成的銅器銜接處都用銅焊。
銅焊就是熔焊,需預先準備好銅焊料。
焊接時需要以硼砂熔焊,技術上主要掌握火候。
古青銅器都不採用這種工藝,一般用錫焊接。
它能焊銅、鐵、金、銀,焊接溫度比較低,對原件的破損傷可以控制在最小限度內。
所以,在對古代青銅器的修復技術中,包括補配、組焊,基本上是錫焊。
錫焊技術主要是運用焊接工具焊燙、拉、掛,其技術都集中在烙鐵尖上。
這個使用現代技術,肯定能夠做的更好,因為焊接技術到現在已經被發揚光大了。
反而是一些使用手工藝的技術,現代人不
第一千八百二十五章抹刷描畫拓,噴點磨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