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瓷墩造型,都是既美觀又實用,足可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嚴謹追求與打造。書神屋 m.shushenwu.com
可惜動亂時期,作為舊物,瓷墩被棄之毀之無數。
所以留存到現在的已經很少,比較出名的瓷墩,應該就是清廣窯六角瓷墩。
此物為清代文物,口徑346c,腹圍1125c,高505c,底徑268c。
廣窯為宋代瓷窯,在粵省肇慶陽江,胎質粗而色褐。
現在這件瓷墩收藏於胡建民俗博物館,此墩呈六面形,腹部鼓,底中空。
墩體上下沿堆塑一周乳突狀鼓釘以做裝飾,坐面光滑平整,略突,以豆青釉為底色。
墩體六面皆以三彩鏤空雕海棠花形開光裝飾,光內鏤空雕花蝶紋飾。
廣窯為宋代瓷窯,在粵省,胎質粗而色褐。
雖然按照現在的工藝來看,技術並不咋地,但是它總是宋窯,想要仿製宋窯的作品,普通人還真難以做到。
但是這對於陳文哲來說,卻一點難度都沒有。
只不過要做,陳文哲就肯定不會製作一件瓷墩。
當然,他也不可能重複性的做一大批同樣的瓷墩。
那麼他做什麼呢?就是因為一個瓷墩,讓陳文哲想起來了,房間裏能夠使用、陳設的所有瓷器。
陶瓷,取於山野泥土,經烈火淬鍊,成就「如詩的意蘊,類玉的風骨」。
即便在燦爛輝煌的我國古代工藝美術中,亦不遜於它物。
對於西方來說,陶瓷甚至就是我國文化的一張名片。
我國古代陶瓷產量在明清時達到鼎盛,僅嘉靖年間,《明實錄》就有記載「太監劉良奉旨,督造弘治,正德中未完瓷器三十餘萬」。
而觀歷代外銷瓷,其總量也數以億計。
驚人的生產量背後,是龐大的市場需求。
而古人不僅精於陶瓷的生產製造,亦精於陶瓷的陳設使用。
文人著作如《長物志》、《考槃餘事》中就屢屢提到居室佈置中的各種陶瓷。
而反映古人生活場景的古代繪畫中,也無不都有陶瓷的倩影。
那麼古人居室中的陶瓷陳設,到底有那些?
除了餐飲用瓷,古人居室中使用的陶瓷大概可分為四種類型:供奉用、陳設用、文房用具和陶瓷家具。
供奉用瓷中又可分為兩種:瓷造像和瓷造供奉用具。
瓷造像無需贅言,佛道兩教的瓷像實物至今流傳。
明嘉靖時的德化窯瓷塑大師何朝宗製作的觀音、如來、達摩等像更是極力追求完美的玉質感,尤富盛名。
瓷供奉用具則以香爐、燭台為主,又以瓷質香爐為多,其造型頗為多樣。
簡單的如筒式、缽式,其上往往還書寫經文等;
亦有仿古銅器的如鼎式、簋式、蓋爐等等。
此外,我國傳統的插花文化,其實有相當一部分來源於佛教供花。
南北朝時期的《南史·晉安王子·懋傳》中就有「有獻蓮花供佛者,眾僧以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的記載。
而供花中最為常見的便是瓶花,即以寶瓶插花供佛,寶瓶中最常用的便是玻璃器和瓷瓶,有光明清淨之意。
文震亨在《長物志》中也提到:案頭以舊磁淨瓶獻花,淨碗酌水。
李漁也認為瓷瓶養花最佳:瓶以磁者為佳,養花之水清而難濁,且無銅腥氣也。
而古代文人還有一種文房雅趣名為「清供」。
即以鮮花、清蔬、美器等作為供品陳設,以饗天地、諸神與祖先。
袁宏道在《瓶史》中。就列舉了一些清供之物。
大抵齋瓶宜矮而小,銅器如花觚、銅觶、尊罍、方漢壺、素溫壺、匾壺、窰器如紙槌、鵝頸、茹袋、花樽、花囊、蓍草、蒲槌,皆須形製短小者,方入清供。
而文震亨對於清供瓷瓶的選擇,更為挑剔。
磁器用官、哥、定窯古膽瓶,一枝瓶、小蓍草瓶、紙槌瓶,余如暗花、青花、茄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