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為青銅大方鏡,長763厘米、寬465厘米,大小與現代普通穿衣鏡相仿,具有相當的實用功能;
衣鏡四周的漆木邊框上繪製了東王公、西王母以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圖,方鏡嵌於邊框之中。
衣鏡背面是漆木屏板,形狀近似屏風,上面繪有孔子、顏回等人的圖像和傳記。
這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留存的最早的孔子畫像。
有趣的是,孔子鏡屏中的衣鏡,並非像我們現在生活中使用的衣鏡一樣,可以直接照映影像。
在出土的孔子鏡屏中,還有兩塊漆木殘件繪有黑色仙鶴。
黑色仙鶴漆件是鏡蓋,其結構和兩扇門一般,開合之間,守護着裏面的銅鏡。
因此當時鏡屏的主人用它整理儀容時,還需要像打開衣櫃一樣打開它的鏡蓋才行。
這樣的精品製作,到底出自誰手,如果沒有銘文就很難確認。
不僅是這件,這些精美的漆木器出自誰之手,後人一半都能從其上的銘文得知。
以出土的一件漆瑟為例,海昏侯國遺址發現的這件瑟,瑟體由獨木斫成,長方形,殘。
面板略呈拱形,未見弦柱,首端、尾端髹以黑漆。
近首端處橫嵌一條與面寬等長的首岳,近尾端處橫嵌三條尾岳,尾端中部嵌有4個青銅枘。
其銘文為:「第一。廿五弦瑟,禁長二尺八寸,高十寸。昌邑七年六月甲子。禮樂長臣乃始,令史臣福、瑟工臣成、臣定造。」
研究發現,其中「瑟工臣成、臣定造」指的就是親手製作漆瑟的工匠,一人名叫成,一人名叫定。
據介紹,這叫作「物勒工名」,即器物的製造者和檢驗者,要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這最早出自《呂氏春秋》,這相當於古代的崗位責任制。
琴、瑟為兩種弦樂器,一起合奏,聲音和諧,悅耳動聽。
比喻夫妻感情非常好,相親相愛。
傳說,琴、瑟是伏羲發明的。
琴和瑟都用梧桐木製成,有空腔,用絲繩做弦。
琴最初為五弦,後增成七弦;
瑟初為二十五弦,後有增至五十弦。
古人認為琴、瑟能順暢陰陽之氣和純潔人心。
因此,在古詩中,琴與瑟成為美好的象徵,如「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第一千九百三十四章干千年,濕萬年,不干不濕只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