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戈組織了一下語言,娓娓道來:「主人公魯迪從小就很喜歡橄欖球運動,一家人也最喜歡看橄欖球比賽,卻沒有人有勇氣去追求這個夢想,他們認為畢業以後去工廠上班才是最現實,最正確的事,當一家人聚在一起時,魯迪說自己高中畢業後要去聖母大學打橄欖球,然而沒有一個人相信,全都當成笑話一笑而過,高中畢業的四年後,他還是工廠里的一名工人,但是他依然沒有忘記自己的夢想,想要去聖母大學打橄欖球……」
他講的是地球上m國的一部體育勵志電影,翻譯過來的名字跟《追夢赤子心》同名,由大衛·安斯鮑夫執導,西恩·奧斯汀和喬恩·費儒主演。
聽了這個故事的開頭部分,心理醫生被姜戈的驚喜到了。
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講道理,可以把道理講得更加親和、更有魅力、更有效果。
況且,姜戈有編劇的身份,在這方面是遊刃有餘的。
「有一天,魯迪身邊唯一支持鼓勵他的朋友在工廠鍋爐泄露中喪生,他決定離開工廠,去追逐自己的夢想,在神父的幫助下,魯迪可以先去聖十字二年制專科學院學習,成績優異或許可以成功申請進入聖母大學,同時他也開始無償的在聖母大學訓練場幫忙,只為能接觸的聖母大學的橄欖隊,他不斷的申請進入聖母大學的資格,在一次一次被拒絕後,在一次次的感受到失望後,他終於進入了他夢想的大學,也終於有機會進入了聖母大學的橄欖球隊……」
確實。
姜戈在體驗了編劇和導演這兩個職業後,瞎掰起來,聲情並茂,繪聲繪色。
張毅沒一會兒,就被帶進了故事中,一臉認真的聽着。
「他是橄欖隊裏最努力,最拼命的人,他每次訓練都渾身是傷,卻永遠沒有一絲鬆懈和放鬆,兩年裏,他沒有錯過一次訓練,卻依然沒有機會上場比賽,在一次次的絕望下,他覺得實現夢想的希望越發渺茫,他第一次想要放棄,這時候僱傭他的黑人對他說『你這輩子不用對任何人證明什麼,除了對你自己,在你經歷了這麼多之後,如果現在還不能實現夢想,那麼它永遠都不會成為現實』,當魯迪再次回到訓練場時,所有隊員為他響起了掌聲,在大四最後一場球賽的最後幾十秒,他在隊員和觀眾的呼聲下終於有機會上場比賽,成為了全場最耀眼的人……」
終於,故事到了尾聲。
驀地。
張毅腦海里浮現出一個瘦弱的身影,那是年輕的自己。
慢慢的,跟魯迪重合了。
太像了。
出生貧困家庭,未來的職業是跟父母一樣的打工人……
想把足球這個愛好變成職業,卻沒有得到家人的支持……
堅持、努力、付出,看不到一絲的希望……
如果說《追夢赤子心》唱的是他的對夢想的堅持,那麼這個故事就是在講述他曾經的經歷。
而姜戈之所以選擇這個電影,是因為自己的一個親身經歷。
前世在地球上,臨近高考的那段時間,同學們和室友們都在複習,他由於最後三次摸底考試考砸了,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每天都過得很混亂,沒有任何想要看書的衝動。
然後,他選擇用吃喝玩樂來掩蓋住內心的擔憂和不安,逃避着學習,逃避着去努力,逃避着一切,直到有一天晚上,下了晚自習,班主任叫他留下,給他放了這部《追夢赤子心》,從一開始的敷衍,隨着劇情的推進,心被震動到了,直至最後一幕的上演,那一刻好像湧出一種努力,拼搏,追夢的強烈情緒。
姜戈覺得,也適用於張毅現在這個狀況。
反正是試,怎麼來都行,而且真的盡力了。
就算是為國足做一份力所能及的貢獻吧,藍星的國足也是國足,對吧。
聽完這個故事,心理醫生眼中閃過一絲驚奇。
故事寫得好的人很多,故事講得好的人也很多,但像是姜戈這種兩邊都占的,那就少之又少了。
這是現想出來的?
可能嗎,在如此短的時間裏,就幾分鐘,天才也不行吧。
巧合,應該是巧合……
他迅速把這個雜念從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