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孟昭,其他旁聽之人,也都各有所得,只不過不如孟昭收穫大罷了。
比如傅則光,他在眾人中對於三大宗師關於陰氣之說的領悟可謂僅次於孟昭,對比自身所學,隱隱已經想通接下來該往哪條路努力。
似他這等天資稟賦極強的天才,其實想要提升並不難,難得是要有一個大的方向,如今,三大宗師便將這個方向給他指明。
甚至於傅則光心中還生出一點妄念,白骨宗師所學和他極為相似,若是能有幸拜入這位宗師的門下,未來或許也有一窺宗師武道的可能,不然,也只能逞一時之凶,困於先天之境,難以拔超。
仙宮之主,白骨宗師之後,那位喬姓宗師,也提出一個問題,是有關五行相生相剋的問題,以他自己舉例,參修火之一道之外,他還兼修木道,既增進自身生機,也加持所學陽火神功的威能。
如今,他想要再兼修第三門武道,或為金屬,或為水屬,更傾向於前者。
關於這個問題,另外兩個宗師,也進行了討論,並提出自己的見解。
接連輪換三次,一共提出九個武道疑問,涉及多個武道難題,方才結束。
當然,這也只是開胃小菜,大餐,也即是真正的宗師武道,才剛剛開始。
玉台之上的三大宗師講的興起,下面聆聽的武人如痴如醉,孟昭此時對於宗師之境,也多了過往所沒有的見解和領悟。
原來,宗師所謂神元,實則就是真氣與精神,按照一定的比例融合之後形成的全新力量,有了神元,就可更進一步加深和天地之間的聯繫,做到運用天地之力的層次,遠超過先天之人,運用天地元氣。
天地元氣,只是天地之力的一種,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孰強孰弱,一目了然。
不止如此,宗師武道,也開始真正呈現出道之一字的真諦,更側重於對於某種道的參研,領悟,發揮,使用。.
舉個例子,像是那位喬姓宗師,後天積蓄內力,先天積累真氣,都是按部就班的照着所學武功修持,一步一個腳印,固然有自己的理解和領悟,但大體的框架,還是按照一個規定的範圍來的。
但他到了宗師經濟之後,就大不一樣,仿佛踏入一個全新的天地,修行,已經從單純的修煉武學,到了以自身武學為基,發展延伸至某個大道的層次。
比如,喬宗師修行的陽火系神功,便需要感悟火之一道的種種精粹,繼而以武學,武功的形勢,展現出來,這就是武道,以武闡道。
天地之力,在他的理解當中,就是火焰,且細分來,也有爆裂的,溫柔的,綿長的,陰損的,不一而足。
這就是真傳一句話,假經萬卷書,了解了何為宗師武道,對於今日在場的一眾人來說,不啻於驚天造化。
如果自身天資強橫,福源過人,又有恆心,單憑今日所得,足以將衝擊宗師武道的門檻降低三成。
可別小看這三成,有時候,一成都能成為決定勝敗的關鍵,何況三成。
孟昭甚至覺得,宗師之境,對他也已經沒有任何難度,只要他先天大圓滿,積累積蓄足夠,成為武道宗師,也只是順理成章之事。
當然,這其實只是一種錯覺,因為在沒有真切經歷過那種境界,任何的輕鬆自在,都顯得虛浮不定。
如此,內魔會從開始起,便足足講述了三個時辰的時間,合計現代六個小時。
其中內容包羅萬象,若是編輯整理成冊,足以作為一項武道秘錄成為江湖武林之人爭相廝殺追逐的寶典。
將近三個時辰的講述,縱然三大宗師並不疲憊,但也感覺枯燥乏味。
喜愛武道,鑽研武道的人,未必喜歡這種類似理論研究的工作,實戰派武痴,甚至尤為厭惡,三大宗師在心中滋生煩亂的苗頭後,便立即停下論武。
這個時候,仙宮之前的安排就有了用武之地,只見仙宮弟子在背劍大師兄的引領下,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