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隊。早早把木匠招來,干不上活兒,還得發糧,等於虧了一部分糧。
因為李孟羲的先見之明,之前路過那個無名村寨時,李孟羲收購了好多套木工用具。
要不是這樣,就是有再多木匠,也沒辦法擴充人手去做板車了。
雖然李孟羲有先見之明,早做了佈置,可木工工具,鋸子刨子,錛頭之類的,即將捉襟見肘。
最多,只能再擴充個七八隊木匠,就沒工具用了。
義軍很窮,窮在方方面面,就沒有任何一種物資是富餘的。
最富餘的應該是草鞋了,可現在草鞋也沒辦法生產,因為麥秸沒有了。
荒郊野嶺的,找沒被雨淋過,結實的干麥秸可不好找。
魯犁最後說,做的架子做好了二十來副,問李孟羲什麼時候往架子上編簍子,縫袋子。
李孟羲稍一思索,攜行具已經摸索出了一個較完美的最終版,木框架,和放被子雜物用的輕簍,簍子是用細樹枝編的,孔編的很大,以此來降低重量,然後,再縫一個用破帳篷拆下的塗了桐油的麻布做的能防雨的袋子,放怕雨淋的被子,弓箭也能放進去,一個功能足夠用的攜行具就做好了。
現在最後的一個小問題是,李孟羲認為東西不好固定,想仿照前世的旅行包,在攜行具上縫上一些袋子,在肩膀和身前綁死,牢牢地固定住。
因為發現用柔軟的材料當做袋子,被重力一拉,就成一條線了,非常勒人,所以應該用硬一點的布料。
硬一點的布料問過繡娘,可以用粗麻布。
正好,當時在那個無名村寨買了一車多沒漚夠時間的生麻,這些沒漚好的生麻,織布不僅不好織,且織出來的布硬邦邦的。
硬邦邦的麻布,正好用來給攜行具做背帶。
又正好,木匠營有人做過紡車能摸索着把小紡車做出來。
於是,一條科技樹,完美閉環。
現在剩下的唯一一個問題,就等木工營把那個袖珍型的紡車給做出來了。
然後稍微織一點布,就夠做背帶了。測試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