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筆硯閣 m.biyange.net
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
廟算者,廟算,廟,廟堂,指朝廷,廟算,可延伸為政治決策。
在後世,有「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的說法,兩千年前的古人就有同樣的認識。
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因素,百分之七十在戰場之外。
看國家動員能力如何,朝中對戰爭的狀態又如何,朝中是否有掣肘勢力會干擾前線的戰事,等等等等,都對戰爭的進程有極大影響。
諸如岳飛北伐,眼看要攻下金國都城,狗皇帝連下十二道軍令,岳武穆引恨收場。
後三國時期,姜維數次北伐,蜀主劉禪處處掣肘,姜維作為諸葛武侯的繼承人,無有和諸葛一般的才能,更不被蜀中朝廷的支持,數次北伐無功,似乎是必然。
回顧完孫子第一篇,李孟羲拿起水袋,狠灌了幾口水。
雖然什麼事也沒幹,但李孟羲覺得有些疲憊。
《孫子》兵法,第二,作戰篇。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受限於時代限制,春秋時騎兵還未長足發展,戰車大行於世,因此在孫子兵法中,還寫有和戰車相關的論述。
不過,這一部分,主要是論述戰爭所需的後勤準備,寫不寫戰車,其實不太重要。
但,戰車在漢末已經退出了戰爭,漢匈決戰便已拉開了騎兵統治戰場的序幕。
李孟羲深知,後勤工作有多重要,戰爭打的就是後勤。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乘……這一段關於後勤的論述,李孟羲認為是極其重要的部分,後勤相關工作該如何統籌,要點又是如何,很有長篇大論的必要。
可惜,受幾百年前的記錄條件所限,這一段只有寥寥幾十字。
再加上,戰車的確已經退出戰場了,再放在兵書之中,已經略有些不合時宜,或許,可以把《孫子》一書稍作修改,把駟車換成騎兵,把馳車換成更易懂的馬車,再把後勤相關,詳細擴充一番,新修改的兵書更適合用於培養人才之用。
原本的歷史之中曹孟德就曾新修《孫子》兵法,然後命名為孟德新書,可惜被張松一激,曹操順手把孟德新書給燒了。
世殊事異,幾百年前的兵書的有些內容,變得與實際不附了,新編兵書,有其必要。
既然曹操都編了孟德新書,等日後有時間,李孟羲覺得,也可以把先人所著兵書,一一整編,以成可承前啟後之著作。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這一段,說的是,戰爭不是一時之攻,一旦開戰,什麼時候停下來就控制不了了。
戰爭對物資和人力消耗極大,若未準備好後續的物資人員等持續不斷的支援,十萬強軍出去,時間久了,必然鈍兵挫銳。
鈍兵的字面意思是,兵器頓了。而李孟羲理解的鈍兵指的是對兵器箭支等軍備物資的消耗。
兵器都是有耐久的,一把百鍊鋼刀,打上一仗,刀口就砍的全是豁口,跟鋸齒一樣,兵器等軍備物資,除了繳獲,難以補充。而要依靠繳獲來補充物資,太不穩定。
所以,自《孫子》這一段,李孟羲學到的軍策是,不管打什麼仗,一定要建立穩定的補給線,持續不斷的給前方輸血,如此,有補給線的軍隊跟沒有後方支援的軍隊是兩種軍隊。
一方越打越弱,另一方兵器人員時時補充,戰力得以維持,隨着戰爭進行,很快就會顯示出不可巨大的戰力差。
後勤線是如此重要,如有十萬人力,將五萬投入後勤運輸工作,都不顯多。
兩支軍隊,都是十萬人,從後方往前方運送糧草的路程相同,那麼若一方十萬全是作戰部隊,一次帶夠糧草,而另一方,作戰部隊只有一半,餘下五萬人,負責維持補給線。
那麼一開
第二百七十四章 自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