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鞭毛,也可以叫做細菌鞭毛絲。
它是細菌的驅動系統的一部分。驅動系統由馬達基座,旋轉馬達和細菌鞭毛組成,這一套下來也可以叫做細菌鞭毛馬達,主要物質僅僅是蛋白質。
鞭毛馬達類似齒輪,把質子泵轉化而來的機械能毫無損耗的迅速傳給鞭毛絲,然後鞭毛絲急速轉動,推動着細菌的前進。
這樣的傳動效率非常高,一秒不到就能讓細菌跑出自己深長的數十倍距離。不只是前進速度快,轉向的速度也很快,非常的靈活。
直徑一般為四十五納米,長度為數微米。現在屈萍觀察到的細菌鞭毛馬達已經遠超這個尺度,數量還很多,這就意味着這不是偶然的變異,而是形成了穩定的新一代更大的細菌,有着更大,更快的鞭毛馬達。
在自然條件下,每分鐘十萬轉的也不排除沒有,可能沒被人類發現而已。類似於大腸桿菌的鞭毛轉速每分鐘也有幾萬轉。但這已經是極限了,何況體積上面遠遠不夠現在發現的變異細菌。
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細菌是納米比亞的華麗硫珠菌,是人類在納米比亞海海床沉積物裏面發現的,用肉眼就能看到。
普通的細菌都是5到5微米這個級別,硫珠菌是1到3毫米,最大的甚至是75毫米。如今屈萍發現的細菌輕鬆突破2厘米。
直徑是普通細菌的數百倍,體積已經是數百萬倍了。
這是什麼概念呢?新生的老鼠跟藍鯨的差別都沒這麼大,或許是老鼠跟珠穆朗瑪峰的差別吧。
這樣的硫珠菌,不是氧氣環境下生長的,而是沉澱物裏面藏着有毒的硫化氫,細胞中的硝酸鹽把硫化物氧化和分解,獲取能量。就是說,碳基生物在無氧,缺氧環境下才有可能長這麼大。
長天科技的實驗室是正常環境,這樣的環境是為了貼合實際生產條件,讓生產出來的東西在尋常條件下就能進入生產環節。
如果需要太苛刻條件的生產理論,直接就被丟到垃圾桶。
要不然只能在實驗室打轉,最後還得改進到正常環境才算成功。所以,誰都不理解這樣大的細菌是怎麼來的。
既然不知道,那就做實驗來排查,先做定性試驗,找出新細菌出現的環境條件,這個不難,只要仔細調查實驗室數據就可以得到環境,營養溶液的條件。
再對培養皿裏面的物質進行詳細的分析,得出酸鹼度,得出元素成份和配比。
接下來就是做減法,把新細菌從原來的培養皿裏面移植到新的培養皿,看是否能持續,穩定的培養出新細菌。
經過兩小時後,細菌就成型了,這個速度也是讓人大吃一驚,這就相當於藍鯨花了四五十年才長到完全成熟體,有三十米長,180噸重。
現在來了頭小藍鯨,十五年就長到了數倍於完全成熟體的規模。長得更快,上限更高。
但是目前來看,上限很難突破,目前在新培養皿培養出來的新細菌反而比原來小一點。
這就意味着,原來的培養皿當中有一些東西是新培養皿沒有的,而這種東西,應該是不同菌落之間互相作用產生的,對於細菌的成長非常有效。
再接着,繼續做減法,找出互相作用的細菌群。
根據屈萍的觀察和分析,這樣的新細胞,已經脫離了原有的菌落特徵,那就意味着這是一種雜交型的新細胞。
首要的任務就是先找出參與雜交的細菌種類,看看到底是兩國混血還是三國混血,接着再還原出來。
這個過程不太好處理,這些細菌本身的dna就比較近,屬於是近親屬。有幾種則是屬於獨立共存,互惠互利的關係,那真是亂得猶如下圍棋,每一種變化都有可能。
這是一個相當需要耐心的工作,耗時耗精力。
有很多人不明白這樣做的意義,都覺得既然有了優質的品種,讓它們自己不斷的繁殖不就行了嗎?為什麼要反向尋找來源?
這是因為要尋找新物種出現的原因,追溯來源,尋找原始的dna。
這樣做的話,即便某一天這些新品種不能繁衍,還能從原始基因這裏下手,把這個品種給培養出來。
基因豐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