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從薩爾滸開始
大齊廣德三年初夏,運行千年的南北漕運終於走到了歷史盡頭。筆神閣 www.bishenge.com
五月三十日,廣德帝劉堪下詔,自廣德三年七月初一日,罷黜漕運,清退漕軍,廢鈔關衙門、漕河御史等官職。
揚州、瓜州、淮安等地血流成河,在誅殺十餘萬叛逆後,運河上下對廢漕的反抗,被徹底粉碎。
參與叛亂的漕軍牙商流民幫派,倖存者被送入湖廣各地廠礦挖煤,或編入開拓團,乘船浮海前往庫頁島建設墾種。
五月底,膠州、連雲港、崇明島、舟山雙尾嶼等港口擴建工程完成。
六月十八日,八十艘海船自崇明島海港起航,滿載從太倉蘇杭等地抽調的稻穀草料,揚帆北上。
等到糧草運抵遼南後,先從金州轉運沉陽,再從沉陽分發遼東各地駐軍。
庫頁島墾種不足,當地駐軍補給也需從沉陽分發。
~~~
五月初八日,第二兵團收復甘肅全境,太上皇命令鄧長雄在陝西墾種清田,隨時做好入川準備。
與此同時,第四兵團進駐鄖陽府,駐軍竹山縣,竹山由此成為第四兵團的大本營。
原本歷史上,鄖陽府開設於明朝成化十二年,至民國初年廢止,歷時約四百餘年。
荊襄地區,位於湖廣、河南、四川三省之地。山巒連綿,川回林深。
襄陽上游,在元朝至正年間就已有流民聚此,終元世莫能制。
洪武初年,朱元章恐流民聚眾鬧事,禁到深山墾荒。
以鄖陽為中心,西到終南山東端,東南到桐柏山、大別山,東北到伏牛山,南到荊山設禁區,禁止百姓進入耕種。
明初衛所崩潰後,大批河南、山西、山東、北直隸等省失業者,逃荒農民,輾轉逃入鄖陽,至一百五十餘萬人。
朝廷深為「腹心之疾」。
於是採取強令驅趕和強制遺散還鄉之政策。
朝廷封山與流民反封山的矛盾激化,終於釀成歷二次大規模荊襄流民大起義。
劉齊代明後,荊襄民變不止,持續不斷的流民暴亂讓劉招孫很是頭痛。
太初二年,鄖陽流民焚毀正在營建的天心城,向南威脅武昌,向北進逼河南,造成劇烈動盪。
太上皇派秦建勛進駐鄖陽,編練新兵,一為鎮守荊襄,平息民變,二為以後入川做好準備。
~~~
巴蜀四面環山,北部米倉山和大巴山,西部,是龍門山、邛崍山、大雪山,南部是大涼山,東部是大婁山、武陵山、巫山,真正是四面險塞。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不過天府之國,太上皇是必須要控制的。
四川只是開始,雲南貴州廣西,以及更南邊的中南半島。
一個也不能少。
齊軍計劃從北、東兩路入川。
北路由漢中入劍閣,這條線路大致上與後世寶成鐵路一致,最早由秦國司馬錯伐蜀開道而成。
漢中乃四川屏障。
入川先入漢。
楚漢之際韓信暗度陳倉,蜀漢諸葛亮北伐,其中,以金牛道為主道,此路可從漢中直通成都。
其餘兩條道路,一是米倉道,一是荔枝道。
第二兵團具體走哪條路,鄧長雄與太上皇還在商議之中。
除了從陝西入川,還可以朔江而上,水陸並進,從湖北入川。
兩漢之際公孫述占白帝城,劉備入川,以及吳蜀夷陵之戰,走得都是這條路線。
這個時代三峽水路已經相當成熟,只要縴夫足夠,逆流而上不是什麼問題。
第三條路使用的較少,從竹山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