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得很好嗎?」
科比的話讓大本沉默了。
打得不好嗎?一個18歲的菜鳥,半決賽里首發出場5中4拿10分,非要吹毛求疵也就是對位馬什本的防守做得不好。可馬什本是個三四號位都能打的雙向前鋒,進攻手段齊全,身體強壯,打現階段的科比本來就是錯位,防守效果不好也無可指摘。
科比就是打得太好了,大本才會問,他也希望自己得到同樣的機會時,能像對方一樣牢牢抓住。
結果科比卻好像對他的表現沒有概念一樣。
科比沒有給大本明確的答案,但他的回答已經間接解釋了他為何有如此表現。
簡單來說,就是專注。
科比已經在場下坐了兩分鐘,但他的精力卻似乎還留在場上,對於自身的表現沒有任何深刻的印象,他感覺自己只是做了些應該做的事。
另一邊,比賽進入銜接段,路易換下威爾遜和巴克利,讓杜馬斯和悲劇師出場。
馬刺那邊選擇換下羅賓遜,主打艾弗森和麥克戴斯兩位年輕新銳。
由於陣容深度難以和湖人相比,馬刺在銜接段里要想不吃虧,就得把核心球員留在場上。
幸好,艾弗森是歷史級別的體力怪,一場比賽不打個40分鐘不舒服,波波維奇怎麼安排他都行。
麥克戴斯就難了點,除了張伯倫和拉塞爾,很難找到其他具備體力怪屬性的內線。
就算是這兩位遠古大神,他們體力好也伴隨着一些需要點破的時代背景。
作為兩個同身高里運動能力有歷史頂尖水準的怪獸,他們在一個場均誕生近70個籃板球的年代(1960-1969)打球,而現在的內線在一個場均籃板只有40出頭的比賽里有更多的消耗。
或許你有其他意見,比如60年代每場70個籃板會增加內線搶籃板的壓力並帶來更大的消耗,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但要認識到這個問題的本質必須把視角擴大到整個比賽邏輯上。
在此就不加論述了——回到比賽里,麥克戴斯作為羅賓遜的副手,實力屬於上乘,對位加內特命中了一記翻身跳投。
隨即,悲劇師的showtime,高位看東指西,球卻朝內線直塞。
加內特拿球,行雲流水地戰斧劈扣。
悲劇師是唯一一個路易不需要提醒他該幹什麼的球員。
以他的比賽意識和球場經驗,總能發現最佳機會。
現在的悲劇師雖然遠遠不如巔峰期,但如果只看組織的話,或許並不比當初差多少。
巴克利不在,悲劇師非常順滑地接過位置,和加內特打翻版的高低位配合。
但在這個配合里,悲劇師既不是高位也不是低位,他更像是個機會捕手。
加內特過來擋拆;
加內特掩護順下;
加內特要位接球進攻;
加內特假擋拆順下
湖人一切進攻都可以圍繞加內特展開。
悲劇師精準地找到了加內特的甜點區,每個球都給得非常舒服。
短短5分鐘內,加內特被悲劇師餵了16分。
次節過半,湖人59比40領先馬刺19分。
19分的分差已經很大了,馬刺處在一個不破不立的局面。
分差如果繼續擴大,比賽基本失去懸念。
如果能在半場結束前把分差縮小到15分以內,那下半場還有些盼頭。
身為菜鳥教練,波波維奇對比賽局勢有基本的判斷,他知道第二節剩下的半節球將決定整場比賽的走向。
他大膽地用約翰·斯塔克豪斯換下拜倫·拉塞爾,換回大衛·羅賓遜,並繼續使用開場至今一秒沒歇的艾弗森。
路易不是那種前半場取得大比分領先就會鬆口氣等下半場再把對方揍死的保守型教練。
他最喜歡的就是飛龍騎臉,趕盡殺絕。
現在是湖人心理優勢最大的時候,正好可以一波錘死馬刺。
路易面對着球員,叫出了四名騎士團的球員。
「從現在開始,讓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