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哈巴德,扼恆河與亞穆納河交匯口而建,地處德里東南五百餘里,是德里的東大門戶。欲攻德里,必先破阿拉哈巴德!」
聯軍的軍事會議上,榜葛剌國的隨軍主將站在地圖前向身旁的馬大軍並一眾聯軍將官進行着介紹。
「這裏是印度教的聖地,即使是圖格魯克當年對印度教進行血腥鎮壓,號稱要殺盡每一個卡菲爾,但阿拉哈巴德仍然被保全了下來。
這裏是他們用以維系統治的根基,如果毀了阿拉哈巴德,那麼所有印度教的種姓奴都會對毀滅者進行瘋狂的報復。
這座城市裏留有阿育王的遺址,有着孔雀王朝的輝煌餘暉,每逢十二年一度的大壺節,來自全國各地數以百萬計的印度教徒會匯聚於此進行恆河沐浴。
即使是德里蘇丹國南邊包括巴赫曼尼在內的眾多邦國,那些國家的民眾也會不遠萬里的來到這裏朝聖。」
馬大軍聽得連連頷首,隨後又皺緊了眉頭。
「所以說,我軍想要破阿拉哈巴德,無法使用大炮了?」
「絕不可行。」
這話說得榜葛剌主將達多克爾連連搖頭,鄭重勸阻道:「一旦開炮,若是有一枚炮彈不小心落進城內,毀了這阿拉哈巴德城內的遺址聖地,那麼咱們就成了印度教徒最大的敵人,這種仇恨,甚至遠比咱們殺害他們的同胞更甚。
我軍接下來就不僅僅是與德里蘇丹國為敵,而是要時刻面臨着數百萬乃至上千萬土著民的瘋狂襲擊了。」
大明的炮手還沒有這個經驗和技術能保證每一枚跑彈都不打偏,更不能保證每一門炮都容易控制。
炮口不穩、彈道不穩。
這都是大明工藝眼下無法解決的困難,如果攻的是其他無關緊要的城池,那麼想怎麼開炮怎麼開炮,管他打倒哪裏去呢。
但這裏是阿拉哈巴德!
這裏,有阿育王立碑石柱和祭祀聖廟。
毀了哪一個,都是潑天的禍事。
為帥打仗,目的永遠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戰果。
馬大軍在心裏換算了一下,如果選擇火炮攻城,僅打阿拉哈巴德一城來說自然是代價最小,但長遠來看,大明就自絕於整個印度了。
這片土地,大明將永遠不可能征服。
「去年,翰林院編修了一本陛下的語錄選集送給各省的軍事主官,裏面有一句話堪稱高屋建瓴。
『戰爭要為政治讓步,政治要為大局讓步』。」
自從拿到這本《建文皇帝語錄》之後,馬大軍平素里沒少翻來覆去的攻讀,他知道自己文化水平低,所以自然想要努力使自己的政治水平能夠提升。
起碼在領悟中央精神這一塊,那是需要有一定高度的。
「我們不能將所有的目光集中在一場局部的戰爭得失上,打阿拉哈巴德即使在難,哪怕用人命來填,也決不能毀了這座城,相反,我們還要在入城後保護好這座城。」
什麼是大局,大局就是保證大明在征服印度後,擁有的是一片繁盛的韭菜地,而絕不是一個處處都是叛亂和衝突的死地。
數千萬廉價的種姓奴,那是大明萬世帝國之基!
毀了這片韭菜地,朱允炆做夢都能心疼醒。
「既然如此,那就按照這個原則來佈置作戰計劃吧。」
馬大軍做了決斷,直接下令道:「所有火炮全部禁止使用,咱們就用刀槍來打,全軍就地紮營整備,明日一早,自寅時啟至戌時止,兩萬人一個輪次。
一個千戶所內填充兩個我大明的百戶進行率領,自上而下,不打夠一個時辰絕不允許撤退半步。」
說到這裏,馬大軍的獨目綻放出嗜血和殺機:「本帥知道這阿拉哈巴德是德里蘇丹國的重城,有着重兵把守兼且易守難攻,但這座城必須拿下來,要麼死在攻城的途中,要麼就死在執法隊的刀下。
本帥把話扔在這裏,不破阿拉哈巴德,任何人膽敢說出一句動搖軍心的話,軍法不容情,立斬無赦。」
眾人皆端肅神情,大聲喊諾。
等所有人離開之後,擔任副總指揮的陳春生才一臉嚴肅的開口道:
第三百三十章:射程之內皆真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