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親的事朱允炆根本沒有功夫去搭理。
這群在京的閒散親王都在宗人府里說了什麼,他當天晚上就接到了密信奏報,宗親裏面有多少是打着幌子背地裏卻是他這個皇帝的鐵杆親信,朱棣朱楨他們其實心裏也有個數,但是他們又不得不硬着頭皮都招呼到一起。
總不能還沒開始團結之前就先互相懷疑吧?
他們之間說的話,包括不乏對他這個皇帝、這個老朱家的長子長孫的怨懟之言,朱允炆看到之後也是一笑了之,立場不同,他們心裏不忿有怨氣很正常,要是私下裏還沒怨氣那才說不過去,太祖的子孫後代,怎麼也不至於脊樑軟到連幾句氣話都不敢說的地步。
只要別不開眼阻攔他接下來對大明大刀闊斧的改革下刀,讓他們說去吧。
懷着這種心態,朱允炆一大早睡醒就忙着先去了一趟工部。
因為第一塊蜂窩煤問世了!
那個因為推廣合理運用煤石的民夫早在幾年前就進了工部,朱允炆還曾給過他一塊二等的匠心勳章,以此來表彰他的成績。
這三四年的工夫過去,這個叫做張陽的山西匠戶,還真悶着頭搗鼓出了蜂窩煤這個玩意,而且還製造出了配套使用的蜂窩煤爐。
在這個小發明之中,朱允炆是一丁點的功勞都不佔的。
蜂窩煤的原理他朱允炆哪裏記得住,更別說其中黃泥和水的比例各佔多少,但是沒有原理和數據不重要,重要的是大明的這些匠戶自己摸索出來了實踐科學。
無非是一次次的實踐罷了。
而蜂窩煤這個名字還真不是朱允炆起的,它的發明者張陽起的這個名字也完全是因為長相,這個新生的煤球讓人一眼看過去還真以為看到了一個蜂窩般。就算這個蜂窩的顏色黑了不少。
「取暖、做飯用的話都很不錯,而且毒害更輕,使用起來也更方便。」
張陽哆里哆嗦的站在朱允炆麵前進行着講解,但是嘴裏怎麼都沒有一句整話。
他太激動了。
「好,很好,非常好!」
朱允炆開心的連喊了三聲好,笑眯眯的看着眼前這個面色黝黑的匠戶,問道:「可以量產嗎?」
張陽猛點頭:「製作的方法草民這邊都有了詳細的記錄而且印證過,可以做到大規模的製造,就是這個蜂窩煤爐,需要幾個鐵匠花點時間,不過難度倒是沒有。」
朱允炆頷首,想了想後又說道:「爐子和一塊蜂窩煤的造價各是多少?」
「爐子的花造價昂貴不少,把人工折進去的話有差不多二兩銀子左右,主要是十幾斤的鐵佔了大頭,蜂窩煤不值錢,畢竟煤石這東西用之不竭,也就幾文錢而已。」
天底下哪裏有用之不竭的東西。
朱允炆心裏好笑,但是也沒矯情的說什麼資源保護的話,這年頭他就算說了這些人也不懂。
「去把朱植給朕叫過來。」
朱允炆從這屋子裏走出來,拿過一條手巾擦拭掉額頭的汗水,轉向去了這有司衙門的書房。
三伏天燒爐子,他瘋了才在現場等朱植。
既然產品已經生產出來,那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普及開,有了這蜂窩煤,山西河北兩地那些純靠着煤石盈利的豪商,他們的利益可是要受到衝擊的。
當初煤石的運用朱允炆首肯普及那是為了活命百姓,畢竟木炭這東西尋常人家哪裏用得起,但是現在有了蜂窩煤,使用粗糙的原煤一定會被淘汰,這屬於技術的革新,朱允炆自然不可能向那些煤商普及。
收他們藏着掖着的稅,哪裏有自己拿着賺錢來的痛快。
朱植神色匆匆的打皇商南京總會跑過來,然後就被引導來到朱允炆這邊,擦擦滿頭的汗漬,剛打算見禮就看朱允炆招手,心中明悟,忙微微躬着腰湊上來。
「朕今日找你來可是有件好事送給你啊。」
一聽皇帝說這話,朱植心裏就撇嘴。
凡是對皇帝來說是好消息的事,最後的結果往往對於別人都是一個壞消息。
「先帶遼王叔去看一下吧。」
朱允炆擺擺手,一個小宦官就引着朱植去了工坊找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