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其他小說 > 葬元 > 第651、652節 遷都之議,安南歸唐

第651、652節 遷都之議,安南歸唐

    遷都,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

    無他,只因為臨安實在不適合作為一個統一王朝的國都。

    就算僅僅作為南朝國都,都不合適。

    李洛打開地圖,在北方一划拉,「北宋之前,無論經濟還是文化,一直是北方比南方強。為何現在北方不行了?一是戰爭太多導致人口南遷,二是契丹,金,西夏,蒙古這些政權的長期統治,使得文化衰落,人才不行了。三是水利和環境的惡化。」

    崔秀寧道:「也就是說,南方經濟人口上領先也就一百多年?」

    李洛點頭:「北宋滅亡是個分水嶺。北宋前期,北方仍然佔優。不然後周也不能吊打南唐。到了北宋中期,由於契丹和西夏的壓力,北方苦難加深,南北開始平分秋色。北宋滅亡,南方超過北方。」

    「所以,未來一定要定都北方。一方面北方在軍事上更有戰略意義,二是可以帶動恢復北方的經濟文化。」

    「我們的計劃,高麗,日國,遼東,漠南漠北,西域,吐蕃都是要拿下的。那麼這個首都,首先在軍事上具有最重要的輻射作用。二是在文化上有底蘊,三是經濟上的輻射效果最強。」

    崔秀寧道:「所以你一直猶豫是選北京還是西安,洛陽。我傾向於北京。」

    「那我們就要說道說道,仔細分析分析了。」李洛坐下來。

    「首先軍事上,未來的威脅最大來自哪裏?是東北和日國?在東北和日國都成為本土的情況下,事實上東北方向不會有後世歷史上的威脅了。」

    「最大的威脅,來自於西部!一是蒙古帝國,二是奧斯曼帝國,三是綠色東來。你看後世西域和西北變成什麼樣子了?」

    「中西亞的產油區一動要拿到手裏。那就必須長期對西部大陸保持軍事壓力。絲綢之路也要復興。蒙元幹了一件好事,就是利用被征服者修建了西北到東歐的驛站,這是前所未有的。一定要利用這點,不能讓這條東西貫通的驛站廢棄。」

    「北京不合適,只能看守東北和草原。可東北和草原將來很難有大威脅,戰略和資源地位遠遠比不上西部。所以,長安最合適!」

    「別拿什麼海權說事。都城靠海就能有利於開拓海權?那不是扯淡?德川幕府幾百年沿海都城,卻閉關鎖國了。明清的北京城都離海近,發展出海權強國了麼?還有很多天生的島國,發展出海權了麼?」

    「倫敦不是沿海城市,馬德里和巴黎更不是,但英國,西班牙和法國都發展出海洋強權了。海權靠的是國策,是戰略佈局?不是首都是不是靠海。」

    「咱們定都長安,就不能發展海權了?」

    崔秀寧聽完李洛的一番演說?還是提出了看法:「蒙古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未來的確是最大的威脅,除非我們退出中西亞。可中西亞的產油區必須要掌控?我們不可能退出。」


    「從軍事和石油資源的角度看,定都長安的確最適合。可問題是?長安開發過度?水土流失嚴重?關中不再是金城沃土了,還能擔負起一個大國首都嗎?糧食運輸就是個大問題。」

    李洛笑了笑,「所以說,先入為主害死人吶。你去過現在的關中沒有?和後世根本就是兩碼事。看過歷史地圖沒?關中直到明初?還是鬱鬱蔥蔥?植被豐茂。」

    「關中退化嚴重,就是在元朝。元朝統治關中一百多年,養了一百多年的馬!西安在元朝叫奉元,這名字可不白叫。關中平原?渭水和黃河兩岸,長期養馬十幾萬匹!關中長期是忽必烈的封地?他就是靠關中的馬力和物力爭奪汗位的。」

    「趙匡胤和忽必烈都曾想定都西安。趙匡胤是因為弟弟反對,有心無力。忽必烈是因為要控制漠北老家,所以最終放棄。」

    「就是朱元璋也曾想定都西安。他曾寫詩說:東風吹醒英雄夢,不是咸陽既洛陽。他派太子朱標考察關中。朱標回來後上奏《經略建都表》,奏請營建長安。這說明什麼?說明起碼到明初,關中雖然因為元朝長期養馬遭到破壞,但仍然能做都。」

    崔秀寧笑道:「那朱元璋怎麼又放棄關中了?」

    「問得好,有分教。」李洛來勁兒了,「有兩個原因。第一,朱標從關中回來,還沒開始營建長安,就病故了,那是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非常悲痛,健康受到很大影響。」

    「第二,秦王朱樉的封地正是在西安,乃是當時的天下第一強藩,史記秦王『富甲天下,擁資千萬』。他得知老爹想遷都長安,怕自己的封地沒了,就跑到朱元璋面前哭泣反對,哀求不要遷都。朱元璋大怒,將他囚禁起來,準備廢了他。朱標死前求情,才放了他。」

    「這兩件事,加上其他事,營建長安的事就暫時擱置了。不過,一直沒有廢止,到了建文朝,還有營建長安的計劃。可是一場靖難之役,朱棣奪取皇位,鐵了心要遷都北平,這才成就幾百年北京城。北京成為明朝都,偶然性太大了。至於清朝,人家老家就在東北,當然要立北京為都。」

    「我們呢?我們既不是朱棣,老家又不在東北和草原,幹嘛要立北京為都?」

    崔秀寧想了想,「好像唐朝的時候,皇帝就曾經常率文武百官去洛陽,叫什麼就食,據說是關中的糧食不夠吃,是不是真的?」

    李洛笑道:「這是真的,逐糧天子嘛!唐高宗就曾三次去洛陽就食。的確,雖然關中富裕,可當時人口太多,經常災荒,糧食不夠吃。可是,這不是根本原因。」

    「早在秦朝,關中就經常糧食不夠吃,所以肯定不是災荒和人口問題。」

    「最核心的問題就是作物品種!關中是粟米(小米)的起源之地,種植粟米的歷史非常古老,據說秦國的秦字,就來源於此。」

    「唐朝關中種的最多的是粟,再就是蕎麥,最有價值的小麥反而種的最少。你知道,小米的產量太低了。只有小麥的一半不到。而且粟米熱量低,沒有小麥能量高。」

    「漢朝皇帝曾經九次下詔推廣小麥,可是因為磨麵技術沒有發明,小麥太難吃,內稱為野人之食,根本沒有多少人願意種。尤其是粟米起源的關中,就更是排斥小麥。河南小麥種植超過一半了,可關中的小麥還不到兩成種植面積。」

    「關中的小麥長期推廣不起來。直到唐朝中期,關中的小麥推廣才有起色,這才是就食洛陽最主要的緣由,老秦人太固執了。這也是為何盛唐那麼富強,還要就食洛陽,晚唐不行了,卻反而沒有再就食洛陽的原因。」

    崔秀寧問:「沒這麼簡單吧?」

    李洛道:「對。還有就是,小麥種植太需要時間,技術遠比種植粟米複雜精細。而關中人是府兵精銳,他們需要更多的農閒時間訓練打仗,也不喜歡精細種植莊稼,所以小麥遲遲在關中無



  
武獵推薦:  演天  神洲藥主  大夏伶仙  長夜國  
隨機推薦:  桃源俏美婦  人仙百年  葬天神帝  中世紀的獵魔人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葬元"
360搜"葬元"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