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簡單,只需要在同步軌道以下足夠的空間打掉這些飛行器就行了。在這個軌道以下,所有的碎片都會墜入大氣層。」張春在停了葉挺,聶榮臻和秦德明等中央研究院的匯報時說。
「但是如果對方願意,也會有很多碎片會長期停留在空域,形成一個時間足夠長的禁區。」
「美國,是一個商人的國家,他們發射衛星也好,發展空間技術也好,就是為了發展無線電技術,歸根結締還是要是無線電技術賺錢。所以我不相信美國人會真的採取完全脫離無線電技術的研究,一方面這太難了,投入成本大,收益小。另一反面,他們在壓制有線信息傳輸,所以終究要走向無線電子信息技術。」
「美國對於外層空間的特性並不了解,這是他們第一次進行空間探索。打掉它,不讓他們獲得足夠信息。當成本遠超於收益的時候,他們就會收手。同時空間站相關模塊要按照計劃升空,不要着急,要穩妥。因為時間在我們這一邊。工廠模塊開始運行以後,就要對老的衛星進行換代,這要節約非常多的成本。以前還爭論說地五個模塊是生物模塊,還是第二個工廠模塊。現在我認為應該是工廠模塊,要讓工廠儘量快地投入運行。生物在無重力、人工光照下會產生什麼樣的變異?問題太多,研究空間要留,但是我還是建議速度放緩一點。大推力火箭的發射計劃一開始只有六次。現在擴展到了九次。宇航局要求增加到十一次。十一次你們就能保證每次都能成功?這是非常大的一個消耗。最多十一次,之後。大推力火箭就要退役。我想知道你們到底有多少把握。」張春向宇航局的來人進行質詢。
「我們已經在這幾次的製造發射過程中取得了經驗和教訓,其實並不是每次都完美成功。而是我們有足夠的後備動力以及技術方案才保證了能夠入軌。而每一次發射都是一個進步的過程。這還得感謝特斯拉先生完美的設計與計劃。所以我們不敢說十一次都能完美成功,但是能夠保證不失敗。增加的兩次發射就是因為我們估計實際消耗能源儲備要比計劃的多,同時加上技術更新帶來的一些補充設計。所以增加了兩次。新的小推力運載火箭已經設計和論證完畢。不過因為是幾年後的事情,我們不能預計技術會發生什麼變化,所以沒有投入製造。」
宇航局的一行專家幾乎都是年輕人。愛因斯坦他們因為轉入基礎性研究,所以實際應用研究很少參與,倒是費米偶爾會出現。馮卡門在飛機研究所帶一個小組。從目前來看只是一個並不突出的研究組,還在錢學森的部門裏工作。有誰知道另一個時空。兩個人的地位是倒過來的?
空間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認同了張春的看法:「我們也認為太空生物艙要延緩升空。為了讓空間艙變得可控,包括工廠模塊就是實現了無粉塵的潔淨生產工藝。大量使用激光和空間融合鑄造技術。目的就是讓環境簡單化,可控化。可是生物艙完全不同,我們做不到讓單一物種進入生物艙。而且讓單一物種在空間生存也毫無意義,一旦侵入其他物種就是災難。還不如從一開始就進行空間環境試驗。真正厲害的是微生物,我們的海底試驗站里的微生物就因為光照等環境變化而產生了變異,他們甚至腐蝕我們的混凝土和金屬材料。為了阻止這一點,生物艙的外殼結構可能要比其他艙體設計的多層結構要多幾層。按照我們的預計,最糟糕的局面大概就像珊瑚一樣,微生物會腐蝕消化掉一些內層外殼。並在這一層形成保護層。但是真要到缺失防護的層間結構時,他們的生存也就被限制了。這需要有足夠的設計亢余。」
張春點頭:「所以空間站目前的任務就是完成空間製造,資源回收。維護同步軌道安全。同步軌道衛星必須完成更新。除了正常的功能外,還要有足夠的動力來監測和躲避可能的威脅。如果將來做得到,還需要有攻擊自衛的功能。而這些工作。我希望空間站能夠成為主力。」
仙女考慮的是未來。所以如何應付當下,還是扔給了毛石山他們。
白崇禧早就預料到了這個結局,反正他是軍人,做好軍人的事就行了。他自然去安排衛星監視以及導彈防禦體系的事情。
「掐滅美國的工業體系,就是只留給他們石油,別的什麼也不給。讓他們在石油時代里逗留幾十年。」白崇禧和毛石山耳語的時候,笑得要多陰險有多陰險。然後大
第五十六章 快步走和下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