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五年,朝廷看起來十分穩定。不過仍然是喪權辱國的一年,日本人在台灣,法國人在廣州灣,俄國人在海參崴,大清國無力也無心抵抗。
張之洞的開明在兩湖有了效果,雲龍鎮開了第一所新學,規模很小,不見得比張家大,讀書的孩子也沒有張家多。辛寶久過來請袁芳去當老師,袁芳也就拒絕了。雲龍鎮的家都沒了,回去做什麼?
因為有袁芳在,張春也就沒有把孩子們送到雲龍鎮。
雲龍鎮的航運越來越發達,甚至有上海客商和洋教士來到了雲龍鎮。
雲龍鎮有了一個洋教堂。洋教士除了傳教,還會西醫。所以洋教堂也是一個西醫院。
來往的客商一多,外面的信息就傳了進來。一邊是國恥,一邊是商人們要以商救國,各地都在興起民族工業。雲龍吳家開了一家紗廠,收購雲龍的棉花。
雲龍鎮一下子種植棉花多了起來,水稻地迅速減少。唯獨張家沒有動。金雞嶺全部種糧食。張家堡也只有少量的棉花,還不對外出售。
這一年黃淮流域大旱。災民還是跑了過來,不過奇特的是,兇悍之士紛紛北上參加義和團。這一年的災民雖然多,居然沒有發生匪患。只是原本流落到雲龍河以為有糧食的災民,沒有得到糧食,有力氣的繼續南下。沒力氣的倒斃在路上。非常淒涼。張家堡地處偏遠,不過通過張鳳蘭在雲龍的雜貨店收留了三十多個十二歲到五歲的孤兒。
因為南張村分出去後。張家大院改成了張家嶺蒙學堂。
春節過後,張家嶺和金雞嶺十多個女人先後生了孩子,南張村有五個,金雞嶺有七個,留在大院的有六個。
由於農田裏的活雖然不多,但是面積太大,所以做完月子後,女人們堅持下地幹活了。這在後世是難以想像的,可是在這個時代,很多窮人的女子是連月子都很少做。所以女人和嬰兒的死亡率都很高。
金雞嶺本來有八個孕婦,結果兩個孕婦和一個嬰兒死亡。這還是在聽取了張春規範化的衛生條件和接生方法後的結果。
張家嶺就要好一些,因為張春春節一過就把雲龍鎮的老中醫寧伯接了過來,建了一個醫館,讓袁芳帶着幾個有經驗的婦女幫忙,專門主管接生的問題。產前產後護理都進行的很好,所以所有的女人和孩子都活了下來。
張家大院的六個媽媽沒有下地幹活,而是在院子裏給孩子們洗衣服做飯。
真正幹活的是芹姨帶的剩下十九個女人,二十三個已經長了一歲的孩子。十個新收養的十二歲以上的河南孩子。因為張春覺得十二歲以下的孩子還是自己帶着做輔助性的勞動為好。而十二歲以下的孩子不算新生嬰兒已經有六十二人了。
三十三個十二歲以上的孩子分成了兩部分。張天和張燕帶的護衛隊補滿了二十人。因為張春委託張鳳蘭又弄了十隻漢陽造。組成了護村隊。護村隊伙食要比大家好一些,因為他們除了訓練還要下地幹活,當然是背着槍下地幹活。看着身量普遍不高的孩子們背着比自己身體還要長的步槍,確實讓人心酸。但是沒有辦法,這是必須的過程。
剩下的十三個孩子,身體素質更加差,就讓芹姨帶着。
當然所有的孩子都是要花時間讀書的。只是十二歲以下的孩子讀書時間更加多一些而已。
這六十多個小豆丁也是好花一定的時間下地的,因為在下地幹活的時候,也是傳授知識的時候。袁芳教他們讀書寫字,張春教他們農業知識,認識各種植物和昆蟲,講訴這些物種都有什麼作用。不知不覺中,書也讀了,地里的活也做了。效果非常不錯。
金雞嶺的六個孩子也送到蒙學來啟蒙,不過他們都要回金雞嶺干半天活。因為那邊的人口更加少。
教書已經明顯有些力不從心的袁芳,喜歡上了張春抄寫的包含着中西醫結合醫學思想的軍事護理學。其實也是根據一本新學中西醫教科書改寫的。西醫對於外傷護理確實是科學的。不過對於內科,張春直接扔給了袁芳一套中醫書籍。辯證施治這麼複雜的東西,對於張春來說太高端了。
袁芳帶着五個女孩子閒暇時在診所里給寧伯幫忙,同時也向寧伯學習。成功給孕婦們接生後,袁芳覺得應該培養一些從醫的學生,所以帶着五個對醫學感興趣的女孩子到了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