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農業中華 > 第一百章 知識帶來改變

第一百章 知識帶來改變

    洞庭湖與鄱陽湖的治理,是結合土地改革一起進行的。清朝時曾經為了防洪和蓄洪,要扒掉老百姓圍湖造田的堤垸,但是由於沒有解決土地關係問題,也沒有給老百姓一條活路,所以成千上萬百姓跪在堤垸上不讓扒。

    老百姓不是不種植其它農作物,一方面是朝廷不重視,不收購。另一方面交通導致農產品運輸成本非常高,連朝廷徵收軍糧,也有很大一部分消耗在路上的。沒有人種植也就不會有各種加工業,加工出來的產品也賣不出去。這就是惡性循環。

    所以改變土地關係只是農村改革最基礎的一部分,而交通問題的解決會大大降低農產品在流通中的成本,讓異地老百姓買得起。

    比如湖南洞庭湖周邊地區糧食運到包頭,以前恐怕十不存一。現在通過鐵路運輸,消耗極小,成本也很低。

    張若茗曾經在一篇論文中強調了如何核定運輸成本,避免商人收取暴利的問題。曾思敏和郭華對於交通運輸系統的管控非常嚴格。同時吳佩孚也在努力完善鐵路調度系統,增加鐵路利用率和運力。仙女研究院研究出了大型集裝箱,帶有冷藏功能的集裝箱,能夠完成保鮮問題。

    洞庭湖周邊的一些收購各類點收購魚類,肉類,各種蔬菜和農產品。主要是出口和運往北方。只有一些特產才會在城市的市場中出現,而且大多數都是加工出來的食品。因為城市現在很難和農村區分來開。完全不從事農業生產的家庭還是不多。主要是學校,工廠,商業區的商人,且大部分是外地商人,還有就是在草場進行遊牧的牧民、從事林業的工人、漁民和養殖業者等等。

    由於政府核算的成本太嚴,價格信息的傳遞比商人們中土運輸的時間還要快。一些從事內部商品流通的個體商戶幾乎無法生存而加入了國營供銷系統。因為至少能夠保證家人有不低於其它家庭生活的保障。

    也有一些加入了張若茗的對外貿易大軍。

    因為這些政策。洞庭湖與鄱陽湖湖區的居民開始外撤和產業轉型。進行漁業和淺水種植業,也有從事各型養殖業的。大部分的堤垸都拔掉了。濕地和沿岸的林區都在恢復。

    而農業技術的改良迅速遏制住了水土的流失。進入湖區的水量穩定,泥沙量很少。即使是暴雨也是如此。畢竟江南的環境的恢復能力和進化速度都非常快速。


    越往北,恢復速度越慢。

    渭河流域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分水嶺。

    好在從蘭州到西安,一條由道路與河流水土涵養區形成了巨大綠色長廊正在形成。牧業、漁業、林業的加工業、工業的比重在增加,吸收了大量的人口,農業的比例在收縮。渭河的泥沙量減少得很快。

    用於抽水灌溉的磅房的沉澱池的周邊已經種上了一些草,只是管理人員還不敢拔掉水泥沉澱池。

    管理磅房的學生已經在村子裏落戶了。是村子裏的村長,在村子裏威信很高。

    「這個水質已經比以前好多了,以前一杯水有一半的泥沙,現在不到六分之一。主要還是農田裏的水土流失。種植了草和樹的地方很少,林業站今年還準備把苔蘚和地衣植物也引進來。」

    這個年輕的村長帶着張春和麗質走到一棵樹下。樹下面是一塊人工的長滿了苔蘚的草皮。另一邊是地衣的草皮。

    「他們一般帶一些來,扔在樹蔭和草叢中,主要是陰暗潮濕的環境。剛開始的時候,只有很小,但是長得很快。現在已經有這麼大面積了。」

    麗質用放大鏡觀察了一下說:「不錯,生活在苔蘚裏面有很多昆蟲和生物,這裏的落葉要比其它地方腐爛得快一些。水分的涵養也很好,水汽在上面凝結,到現在也保持着濕潤。」

    「這裏黃土遇到水會有膨脹和塌陷的現象。這是黃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同時它一干就會板結,非常不利於植物和生物的繁衍。若以水土流失的遏制可能要比我們想像的要晚一些。不是光種草和種樹就行。土壤中腐殖質與生物種群數量可能需要五到十年能達到應該有的效果。」

    「農田的產量怎麼樣?」

    「不好,產量是湖北地區的三成左右。這裏就是使用磷肥的效果也不好,因為土壤環境不好,磷肥中的菌種會很快死亡。就算是和農家肥同時使用,效果也不理想。而且肥力會很快流



第一百章 知識帶來改變  
郁榕推薦:  狩宋  
隨機推薦:  執魔  二十面骰子  無限動漫之天才系統  雷武  腐爛國度之活下去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農業中華"
360搜"農業中華"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