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劉晉元背完顏氏家訓後。
張九齡和白貴心中都稍稍有些吃驚。
顏氏家訓足足三萬餘字,字數可是一點不少,能背完顏氏家訓,可見劉晉元的天資聰慧。
張九齡既然有心教劉晉元,自不會多加誇獎,只是勉勵了一句後,又提問了幾個儒經之中的小問題,解釋字句。
劉晉元一一從容答解。
只不過隨着越問越難,就開始有些答不上來。
「令子天賦異稟,少有聰慧。」
「再教習一二年,參加童子科和明經科……或有斬獲。」
張九齡斟酌用詞,說道。
他不敢說劉晉元一定能中功名,只能模稜兩可這般說道。如果說一定能中,到時候沒中就是責怪他了。但他模糊用詞,中了之後照樣會感謝他這個老師,沒中亦不會對他多家怪罪。
「唐劉宴,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三字經》
在古代,童子科很盛行,從上到下都極為喜歡神童。在唐代科舉中,更是將童子科設為了常科。常科和制科的區別是,常科是一定時間就會考一次的科舉,而制科是皇帝什麼時候,想選拔人才,就開制科,制科可是幾十年開一次,都不一定。
初唐四傑的楊炯就在顯慶六年中了童子科,授予了校書郎。
「凡童子科,十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卷誦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新唐書》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童子科中能背出十篇文章的,就授予官職,能背出七篇的,授予出身。
「子壽說的不錯。」
「晉元天資聰慧,神通科是不難得的,不過我想讓他在家繼續苦讀,打磨性子,等到時間,再去考進士科,更好一些……」
一聲紫袍的劉幽求大步邁入客廳,笑道。
「見過劉相。」
「見過劉相。」
白貴和張九齡兩人起身見禮。
等劉幽求回到了劉府,果然氣氛剎那間就壓抑了不少。
沒先前的輕鬆適宜。
「劉相說的不錯,考童子科過早授予官職,確實不是個好去處。」
「能考進士科,就儘量考進士科……」
張九齡回道。
能考中進士科的大佬,不見得比童子科的神童在少年時差的太多。只不過兩者各有好處,考童子科相比進士科無疑會簡單一些,等到長大一些,考進士科會更艱難。但同樣的,童子科中者多是十歲以下的少年,有時不會授官,即使授官,童子科出身的人早點進入官場也沒什麼太多的好處。
只能看兩者如何選擇。
劉府顯然打算劉晉元走更穩妥的一些道路。
童子科考中了,不見得比進士科的進士發展更好。
童子早點為官,不見得是件好事。
「子壽,美和,這是應聘的師禮,你們收下,待會我會派你送到你們的府邸。」
「至於教導晉元……」
「既然你們是兩個人一同應聘,那麼每個月抽出三日教導即可。晉元他另有西席先生,你們兩個過來,只是給予他點撥而已……」
劉幽求沉吟了一會,說道。
「此事下官明白。」
白貴和劉晉元分別回道。
白貴本來打算不接下這個差事,不過聽到劉幽求說一個月來三次,那麼這就只是順便的事情罷了,答應下來也不會太費什麼功夫,反正指導劉晉元又不可能一天指導太長時間,真正換算下來,就是一個月只指導不到半天時間。
不過也不要小看這一月三次指點。
能成為狀元和探花的人,在科舉考試中,必有高見。這點東西,價值萬金,一般人想買也買不到。
至於劉幽求自己,白貴還是知道一點的,劉幽求是武周時期通過制科考試中的律科,被命令為縣尉,一步步爬上來的。
劉幽求不是進士科出身。
雖然唐代沒有明代沒入翰林不能入閣的潛規則,但進士科白衣卿相這個稱呼,不是白叫的,進士科出身的人,就是
295、還有下降空間嗎?(求全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