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加斯加島,圖阿馬西納港。
日本非洲和印度洋軍司令官中村孝太郎大將,正在召開陸海軍軍事會議。
按照石原莞爾擔任陸軍參謀總長的時候與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達成的協議,陸上作戰以陸軍為主,由陸軍將領指揮,海上作戰以海軍為主,由海軍將領指揮,如果沒有重大變故,必須嚴格按照計劃作戰,杜絕「下克上」的隨心所欲。
這也就意味着,一場大戰所需兵力、物資以及組織,在事先就必須先準備好,臨時需要增援和調整作戰計劃,則根據作戰性質,即是海上作戰還是陸上作戰來做調整,報請大本營批准。
而各個戰區的軍備生產、戰略運輸,全都由國防保障省統一進行實施。陸軍和海軍綜合各戰區的要求,向國防保障省提出具體技術指標,派員巡視生產進度,提供改進意見,但無權干涉生產。
各戰區由大本營指定的司令官,原則上擁有該地區海陸軍的最高統轄權,但是海陸軍必須提前達成一致,避免戰時相互推諉制肘。面臨重要決戰,大本營會派出觀察員,陸軍派一個,海軍也會派一個。
至於殖民地的管理,則採取文官政治,軍隊只負責防務事項。
在此之前,日軍在緬甸、馬來亞、東印度、蘭印和菲律賓所採取的扶持土著**建國。不過是一個披着正義外套的皇帝新衣,所有的傀儡政府。幾乎都被日本派出的文官所操縱,一切政治、經濟決策。都圍繞日本的戰略決策服務。
如今,丟掉根本的東印度、緬甸和馬來亞政府領導人,全部被日軍挾持去了澳大利亞,組建所謂的「流亡政府」,跟在日本屁股後面搖旗吶喊助威,形成一種所謂的聲勢。
馬達加斯加原本也組建了民族**政府。但這裏人口較少,再加上日軍東南非作戰計劃接連遭受失敗,到後來馬達加斯加已經隨時可能面臨盟軍的登陸。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乾脆撕去偽善面孔。解散民族政府,所有**運動領導人全部被抓捕投進了礦山,隨後組建由日本人擔任總督和各級官員的殖民政府,大力推行「集團部落」政策,把農業人口基本上都被關進「人圈」裏面,專門從事農業生產。
而城鎮裏的法裔和土著人,除了部分主動向日本靠攏的人外,其餘的完全被當做奴隸來驅使,殖民政府還向澳洲大陸輸送了五十多萬青壯勞動力,用來挖礦和修路。
馬達加斯加擁有三千五百萬公頃土地可用於農業、牧業及其它經濟作物的開發。其中八百萬公頃直接用於農業開發,但是由於生產率低下,加上農業人口不足,實際開發的各類用地僅為一百二十萬公頃,其中農業用地一百萬公頃。
在日本近乎殘暴的統治下,短短兩年多時間裏,馬達加斯加的人口由兩百四十多萬,急劇下降到一百一十萬,大多數人口都是被日本人圈養在各個「集團部落」里種植水稻、旱稻、玉米、木薯、紅薯、土豆、花生、蔬菜及大豆的農民。去年馬達加斯加全島生產稻穀一百八十萬噸、木薯九十萬噸。除了滿足駐軍和島上民眾的需求外,還能提供周邊島嶼的用糧需求。
日本在馬達加斯加的殖民政府,對於工業的建設只限於開發礦產,而曠野生產也只是集中在開採寶石、金、銀礦和煤礦、石墨礦上,其中煤礦主要用於火力發電,為港區和主要城市提高電力,石墨礦石秘密送往澳洲,建造石墨反應堆。
而雲母、鈾、鉛、石英、銅、鎳、鋁礬土、鉻等礦藏,雖然讓日本的地質勘探人員垂涎三尺,但由於用於開採和提煉的能源嚴重不足,需要的生產物資過多,而且這裏孤懸於太平洋外,往來需要耗費太多時間,幾經論證後全部都擱置。
日本人希望能夠在壓制美國、徹底取得太平洋戰爭的勝利,與列強達成和平協議,再來開發這些礦藏,那樣就避免了為他人做嫁衣的可能。
中村孝太郎大將跪坐在主位上,他的左右兩邊相對而坐的是戰區所屬的陸海軍將佐和大本營派出的觀察員。
二戰爆發後先後擔任北平特別任務機關長、近衛步兵第一旅長、偽滿洲**事最高顧問、陸軍陸軍第五師團長的戰區參謀長松井太久郎中將,手持指揮棒站在大幅印度洋地圖前,詳細介紹當前印度洋中日雙方態勢,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