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現在的中國是個什麼樣子?讀過初中的那都是寶貝了,在各大工廠都是小組長級別,普通工人素質還比民工強一點,你不能指望一幫子沒念過書的人去操縱機械化部隊,那簡直是在做春秋大夢,教育,是一切的根源,這一點,陳曉奇從1923年開始出力倒騰,到現在都還沒有給山東攢夠合格的產業工人,你讓他們都去當兵?那還玩不玩了?
一直到今天,勉強點說,山東的主戰部隊裏面算是沒有文盲了,機動車駕駛維修人員也能保證數量了,但是各種技術武器--炮,自走炮,坦克,裝甲車,工程車輛等等的使用和維修保養,還有整支機械化部隊的後勤供給問題,紙面上都通過了,人員上,那就是愛莫能助。
但是,再不搞就來不及了,這一點山東軍上下清楚地很,任何事情都要有個過程,你得先開始了才能改進不是?所以不管怎麼說,趁着現在各方麵條件具備,先把架子紮起來吧!
於是在1930年的1月開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建立起來,一共包括兩個機械化步兵師,總計三萬人。他們配備了第一代輕型坦克---採用剛剛研製成功的40毫米/60倍徑博福斯炮為主武器的12噸小傢伙,代號為「破虜」,每師總數只有可憐的40輛,再多了沒有生產出來。其次是採用20毫米滲碳鋼裝甲板製造的裝甲運兵車,同樣是採用4毫米炮為主武器,輔以防空重機槍和航向機槍,數量稍多,到了八十輛。再次是多達七百輛的各式重卡,包括重型炮車,運兵車,以及大量履帶式工程機械等等。剩下的人,就全部配備了大家最熟悉的挎斗三輪車,總而言之。所有部隊的最終設備,暫時沒有超過20噸的。
這倒不是搞不出來重型武器,而是就目前的中國道路情況,能夠承載這個重量已經是極限,在山東省內還好些,橋樑涵洞都是加固的。直接就奔着五十噸去的,但是其他地方,根本想都別想,就這個還得商量着來呢!
部隊並不是捏到一起就有戰鬥力地,他們得弄在一塊長時間的磨合,不斷的訓練,不斷的從實踐中總結出來一套前所未有的戰法,這一點誰都沒經驗,便是著名的古德里安也沒寫出他地不朽名作《注意--坦克》。沒有參照物,大家只能自己研究了。
訓練,需要的場地也是非常巨大的。山東腹地人口太多,實在擺佈不開,不過他們也不是找不到地方,那便是黃河口周圍,現在那裏全都是鹽鹼地和濕地沙洲,除了酸棗蘆葦啥都不長,總數上萬平方公里的地方地廣人稀,正是拉開訓練的好地方。
以廣饒、利津為界,從那邊到海邊的廣闊地帶。地下都是厚重黃沙沖積起來的著名的「黃河三角洲」,這裏地勢平坦,甚至可以說是一馬平川。在23年開始的疏通小清河行動中,那一帶就已經逐漸落在陳曉奇地掌握中,原本的荒灘便成了種植棉花的好地方,到了現在,那裏基本上是一圈兒地棉花種植產地,以羊角溝碼頭為限,沿着海岸邊圈了起來。
現在。因為軍事的需要,原本就人口稀少的這一帶控制起來並不多難,山東大興工業之後,原本就急速的在城市化進行中,各大主要城市邊上,以新建工業區為核心,鏈接舊城區之間不斷有新的居民區建立,稱的上是日新月異。
在黃河鹽鹼地,原本生活的百姓是右上頓沒下頓的。招工之後沒了勞動力。其他老弱婦孺也就跟着走了,老百姓又不傻。非得守着那打不出糧食來的幾畝地幹嘛?
機械化部隊,兩個師,直接就是在原先地十五萬正規軍中選拔出來的,然後單獨成立兩個獨立師的番號,為了實現某些人心目中的立體作戰構想,他們可是每師專門配備了兩個飛行團,在黃河灘那特殊地形上,訓練水網複雜環境的行進和合作問題,另外,順帶着搞一搞反諜報的工作,這年頭,關注山東的勢力實在太多了,在1930年搞機械化合練,傳出去會嚇到一批人的。
種子已經灑下。能夠成長成什麼樣子。那得看這些人成不成氣候了。反正從蔣百里以下。國防大學地所有高級軍官和軍事理論專家們。幾乎都將精力投入到這支試驗部隊當中了。歐戰之前那種缺少飛機大炮和火力覆蓋地戰鬥模式。日本人已經搞得登峰造極。蔣百里本身深諳此道。一大幫當年保定軍校出來地軍官團體也能保證山東軍在這上面不落後。
但是。歐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