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蘇俄面對兩線作戰的惡劣情況,被幫了大忙的希特拉仍舊沒能起哪怕一次像最初一樣打得蘇軍落花流水潰敗千里的戰爭,他的軍隊仍舊在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和斯摩棱斯克一線與蘇軍僵持着,彼此拼着消耗,無論是裝備還是士兵的。
蘇軍並沒有因此而崩潰,儘管他們看起來遇到的困境要比以前大得多,但如果仔細分辨兩者之間的變化就能現,其實出現這樣的狀態一點也不奇怪!
德國方面,儘管得到了中國人不遺餘力的兩線援助,擁有了一定數量的各型「雲爆彈」和重型轟炸機,但歸根結底他的主要力量還是遭到巨大的削弱,並沒有因此而一下子變得天翻地覆。
從戰爭開始以來,德國只有在對蘇聯開戰之前人員武器消耗不算大,但當他們踏上蘇聯戰爭之後,其兵力、武器裝備和資源消耗就突然大大增加,加上東西兩線同時開戰所造成的損失累加,以及盟軍對他本土的各種轟炸導致的戰爭潛力損失,到了1943年之後,境況大不如前。
兵力上,最初那些優秀的士兵基本上傷亡殆盡,特別是希特拉熱衷的保持陸軍師數量的事情導致了德軍精銳的大分散,全部攤到每一個師當中充當尖刀的士兵,無論在步兵師還是在機械化師、裝甲師,毫無例外都是最先被消耗被犧牲的一群人,他們在高烈度的戰爭中急消耗以後,造成的後果就是表面上德國的軍隊數量還很多,但其總體素質卻大大降低不止一個檔次,這也導致了後來出現潰散甚至投降事件頻的重要內因之一,同樣的,指望這些人跟開始一樣迅打勝仗顯然不現實。
而他們的對手呢?英國人的.確沒能力打仗了,但是他們抗過了最艱難的時期,已經有了反擊的底氣,而美國人的強勢加入,則給德國帶來了恐怖的空中打擊和如同潮水一般的路面進攻。不錯,美國人的陸軍裝備的確差了不止一條街,其中步槍機槍這些東西甚至還是一戰時期的貨色,但是他們的工業生產能力太恐怖了,那潮水一般湧出來的武器和無窮無盡的後勤補給,使得他們一點都不在乎武器損傷,隨時保持充足的裝備壓力,這與德國形成鮮明的對比。被全面包圍後,作為傳統大陸國家的他們在資源上有着天然的劣勢,特別是最重要的油庫和漢堡被轟炸之後,就更加的後力不濟,以至於隆美爾想要多弄些坦克和防空火炮反攻非洲都做不到。
與之相反的,蘇聯在經過初期的.大潰敗和大血戰之後,沒有被德國人搞死,卻借着德國人的手將那一批被大清洗搞得失去了戰鬥力和勇氣的軍官全都弄了下去,換成普遍不到四十歲的少壯派上來擔綱,這幫上進心火熱的青年一代悍不畏死熱血沸騰,加上老兵油子死光後上來的清一色年輕人,扛着衛國戰爭的旗號經過漫長戰爭磨礪考驗,去蕪存菁下,反倒在戰鬥力上大幅度上升!天生在寒冷地帶生活的他們本就韌性十足堅忍強悍,加上武器裝備的迅更新補充,其作戰能力越來越強!
如此強弱明顯的更替,導致德.國再也不要想以閃電戰打開局面,若不是裝甲部隊牢牢的佔據着戰場的壓制性優勢,此刻在全方位的圍攻下恐怕早都潰敗了。
萬幸的是,他們最主要的大陸對手蘇聯,因為在連.篇的戰鬥中幾乎死掉了最關鍵的數百萬年輕軍人,更損失了最為關鍵的烏克蘭、伏爾加河等工農業產區,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庫爾斯克等地也打成廢墟,幾乎耗盡了此前連續幾個五年計劃以來積累的力量,如果德國人的能耐高上三分之一,恐怕蘇聯已經被打敗了。
如此以來,德國人固然進攻乏力,蘇聯人有心反擊.卻也無能為力,更加上中國人在背後捅刀子拖後腿,他們分心兩用之下,也就顧不上搞那種一次性的戰役了---德國人,並不是一兩場戰役就能輕易打垮的!
於是,世界就出現了詭異的狀況,盟軍方面,英國.人在歐洲、東南亞兩線作戰,美國人在歐洲、太平洋兩線作戰,蘇聯面臨東西兩面進攻,中國則分別是中央軍在緬甸和朝鮮、國防軍在太平洋和蘇聯,同樣還是兩面作戰!
德國日本同樣.也是多線作戰,如此攪合成一團,全世界沒有一家是清閒的,大家都忙得夠嗆,都不得不拿出實力來玩命搏殺!
所有人中,看起來最不吃力的國防軍其實一點都不消停,在攻下遠東之後,百萬大軍拆分成兩部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