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王守仁的經歷確實精彩,接下來的時間裏,張延齡聽到了王守仁十五歲遊歷居庸關山海關等邊鎮之地,數次遭遇韃子兵馬與之交戰的故事。讀字閣 m.duzige.com
終於,張延齡也聽到那個著名的典故『守仁格竹』的真人敘述的版本。對於張延齡而言,這當然是個令自己最為感興趣的話題。因為,正是從那時起,奠定了這位未來的心學宗師光耀後世的思想上的起點。
「守仁少年時,聽祖父講授先賢事跡。齊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是我少年時便立下的志向。遊歷邊鎮之後,更是對我觸動很大。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守仁心嚮往之,卻不能及。」
「我十八歲那年和夫人回餘姚老家,途徑廣信之時遇到了我一生中最為敬重之人,我的老師婁夫子。雖短短數日,但從夫子那裏,我知道了格物致知之理。後來我遍讀朱子文章,思索格物至理。朱子說『物有表裏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為了實踐朱子的格物致知之理,我在後院竹林里坐了七天七夜。可惜的是,我沒有悟出任何的至理。」
「我當時在想,是否是我的修為不夠,亦或是我急功近利。我效聖賢之行,不得聖賢之意,高山而仰止,不得其徑而入,是為門外漢。但後來,我卻又生出了些懷疑。所謂格物之法,對象是身外之物,無非只是觀其表,察其變,知其榮枯,得到一些關於外物的知識這經驗罷了。」
「我格竹,亦不過看到筍破土,葉婆娑,知其生長之理,積累了對竹子的了解罷了。對我內心的提升着實有限。世間萬物,多如瀚海沙數。千變萬化,變幻莫測。一草一木皆有其理。那麼我窮其一生,以格物之法又能得到多少的積累和提升。領悟多少至理?若格物是可得大道的唯一之法,那聖賢們又是如何達到那樣高山仰止的高度?人生有涯,壽命有限,如何能至?」
「說實話,我陷入了極度的迷茫和矛盾之中,不知自己該怎麼辦。似乎覺得自己誤入歧途,走上了一條不可能抵達的遠途。前路茫茫,不知所終。窮我一生,能知幾何?」
張延齡聽着張守仁輕聲說着這些話,心中感慨萬千。王守仁輕言細語,似乎風輕雲淡。但是張延齡知道,一個人倘若在追求的路上陷入迷茫和死胡同的時候,那是多麼的痛苦和矛盾。特別是,當他發現先賢教的辦法根本行不通的時候,便會陷入了自我懷疑之中。又或者陷入了對先賢的懷疑之中。這兩種想法,都是會讓人發瘋的。
張延齡同時也生出了另外的感慨。在正常人的視角,聽到王守仁說這些話,和他所做的這些事,怕是都會以為他是個瘋子吧。倘若自己不知道王守仁後來的成就的話,聽到有個人做出這樣的事情來,怕是也會罵一聲神經病,羞於與之為伍吧。這或許便是聖賢宗師和普通人的區別。普通人又怎能體會這些站在人類思想巔峰上的人物的內心世界,又怎能理解他們的行為。
「我本來是不打算考科舉的。我的想法是,科舉並非第一要緊的事,第一要緊的事是讀書成為聖賢。這個想法你一定覺得很可笑吧。我爹爹是狀元,他不能忍受自己的兒子碌碌無為。他對我說,既然你想當聖賢當不了,那便做第二要緊的事,去參加科舉證明你自己吧。我一想,左右也是走上了死胡同,那便去科舉,起碼不至於浪費光陰。」
「我二十二歲考科舉沒中,二十五歲又沒中,直到二十八歲那年才中了二甲第七名。有許多人在我沒中的時候笑我,說我志大才疏,根本就是好高騖遠。我跟他們沒話說,我可不認為屢試不第便是羞恥的事情。不過,科舉這件事倒是讓我有些事做,起碼不至於陷於矛盾之中不可自拔。」
王守仁喝光了面前的茶水,這是他喝的第三杯茶了。張延齡起身為王守仁續茶。
王守仁笑道:「你聽我說這些事情,怕是都要打瞌睡了吧。你心裏是不是以為我是個瘋子呢?居然妄想着成為聖賢。」
張延齡搖頭道:「守仁兄,我可沒這麼想。我雖然不是讀書人,但是我卻知道你們讀書人的志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本就是人人追求的理想。成為聖賢,也是追求的境界,有什麼值得譏諷的?又不是追求成為殺人狂魔,成為飛天大盜,心向光明可不是羞恥之事。」
第423章 坐而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