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象升經過三天的追擊,終於在河北巨鹿附近追上了建奴的驅趕百姓北歸的大部隊,並且在第一時間發起了戰鬥。
盧象升與陣前親自帶隊衝鋒,陣斬殺建奴八人,身受刀傷兩處。
天雄軍斬殺建奴八百人,自己陣亡一千人,奪回百姓八千人,後建奴多爾袞派東路大軍副將杜度率軍一萬為阻擊軍,自己帶領大軍驅趕百姓繼續前行。
對此,多爾袞的親弟弟多鐸很是不服氣,因為第一戰盧象升率軍偷襲而死的八百建奴是他多鐸的鑲白旗兵馬,他本來想要殺回去,為旗丁報仇雪恨,可是多爾袞卻卻不想跟盧象升死磕,現在繼續在中原跟盧象升死磕已經沒有戰略意義了。
士兵都升起了歸鄉之心,這時候戀戰不是什麼好事,而多鐸好勇少謀,不能擔任斷後的重任,因此就派杜度為後軍斷後。
自己則是率領大軍繼續北歸。
盧象升與杜度大軍經過簡單的交手,就互相僵持上了,雙方進行了幾次試探,也都開始偃旗息鼓,不在進行大規模的衝突。
杜度是不想與盧象升戰鬥的,原因也很簡單,跟盧象升拼命沒有意義,他的目的就是在這裏阻擋住盧象升大軍十天,過了十天,他們這些騎兵就可以追上大部隊,跟大部隊一切撤出中原,回歸草原。
因此杜度採取的是防禦狀態,不主動招惹盧象升。
而盧象升則是因為在這裏他又接到了一份聖旨。
原來是傳旨太監回去,把盧象升準備一意孤行的想法跟崇禎說了,崇禎聽後都氣炸了,自己一手培養起來的肱股之臣這是準備反水啊,竟然不聽話了,這還了得。
至於盧象升所說的大明百姓沒有一個多餘的,建奴想要奴役漢人,他盧象升不答應之類的,崇禎雖然聽了這感覺熱血沸騰,但是他不是一個愣頭青。
他崇禎是一個政客,他要從長遠來看這個國家,而不能因為一時熱血上頭就做出不明智的決定,他要是因為一時衝動而斷送了老朱家二百六十多年的江山,他崇禎自己都不能原諒自己。
他要的是江山,不是什麼黎民百姓。
只要這天下還姓朱,他崇禎不惜百姓的生命,哪怕漢人死光,他也在所不惜。
崇禎對盧象升很不滿,而朝中的大臣立刻跟聞到血腥味的鯊魚一般,立刻反應過來,開始在朝會之時,公開彈劾盧象升,其中以周延儒與楊嗣昌在朝中的黨羽最為囂張。
直罵盧象升是無君無父之人,沽名釣譽之輩,為了他的名聲不惜那國家的未來做賭注,用陛下的天雄軍為籌碼,為的就是博他盧象升千古流芳的名聲,此等作為簡直是可恥,眾大臣恨不能生啖其肉。
崇禎心中本來就有火,被眾大臣這一拱火,整個人頓時就炸了,咬牙切齒恨不能把盧象升千刀萬剮了,崇禎現在的憤怒溢於言表。
…
而就在崇禎氣的想讓錦衣衛直接派兵去把盧象升抓起來,關進錦衣衛大牢,等候處置的時候,洪承疇在朝中的喉舌開始說話了。
洪承疇現在主管遼東兵馬,權勢很大,本就在朝中話語權極重,就連崇禎都不敢輕視,而且現在對付的還是盧象升,洪承疇,盧象升,這都是朝中不多能打的將領。
他們手中的兵馬甚至能決定大明未來的走向,因此洪承疇的喉舌說話眾人還是要聽一聽的。
而喉舌也不愧是混跡官場的老油條了,他首先給這件事定性了,是盧象升是一時衝動犯了錯,這一下子就把事情性質改變了。
周延儒等人的意思是盧象升圖謀不軌,故意抗旨不遵的,此事蓄謀已久。
可是喉舌給定性為衝動型犯錯。
錯,盧象升肯定是犯了,這是給崇禎看的,畢竟這件事你不能說是崇禎錯了吧。
首先把責任攔下來,緊跟着再給定性為盧象升衝動犯的錯。
也把盧象升的責任摘清很多,緊跟着又說了一些盧象升的功績,如何力挽狂瀾,救大明於水火,又如何對陛下忠心。
反正經過喉舌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