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金秋十月,糧食成熟,乃是大明百姓最開心的日子,百姓很淳樸,他們知道日子過得就是糧食,有了糧食就有好日子。讀書都 www.dushudu.com
百姓們拿起鐮刀,捲起衣袖,就往地里沖,割麥子,收高粱,每個人忙的都跟打仗一樣,陝西多麥子,而麥子收割最怕遇到雨水天,自古有句農話:寸麥不怕尺水,而尺麥卻怕寸水。
什麼意思就是小麥剛發芽生長的時候,不怕水,水大點長勢還能好點,可是就怕小麥長大時下大雨,雨水一泡,這片麥子就算完了。
因此搶收小麥就是打仗,講究速戰速決,找一個晴天多的日子搶收小麥,小麥割完了拉回來,直接晾曬,封入糧倉。
這期間小麥要是淋雨了,那可大大不妙,這樣小麥,會發芽,腐敗,大大影響口感,好好的麥子成了下等糧食了。
因此收麥子,就是打仗,也是能幹的漢子掙錢的時候,因為這時候,會有一些能幹的漢子組成幫人收割麥子的打工人,人稱麥客。
這些麥客都是非常能幹有經驗的老莊稼人,隨身攜帶一把鐮刀,哪個地主家招人,他們就去,幫着收麥子,干幾天管幾天飽飯,臨走的時候還能拿走十斤麥子當做工錢。
沒錯藍田本地的麥客是不收工錢的,或者說在真正的農民階級,沒有多少人能用到錢,大家更喜歡用糧食以物易物。
家裏沒有鹽巴了,就帶上兩斤麥子換上一點,家裏想吃肉了,就帶上麥子再換一點,而且隨着年景越來越差,就連漢子娶婆娘都開始收糧食當嫁妝了。
至於銀子,老百姓根本見不到,那是地主老財才能用得起的東西,當然也不是從來也見不到,農民有時候也需要用銀子,比如交稅。
自萬曆年間,張居正改革變法推行一條鞭法,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林林總總的稅收合在一起,統一徵收銀兩。
這條政策初衷是好的,就是土地按畝計算稅收,增加官員貪墨的難度,而且還可以把徭役,也就是所謂的拉壯丁給商業化,加大了人口自由度。
也就是說假如攤牌到了你的徭役,去北邊修長城去,你不願意去,你可以交錢給官員,官員花錢僱人代你去。
這一條鞭法在張居正活着的時候還算不錯,給老百姓帶來了積極地意義,可是到了明末,一條鞭法就徹底成了收刮百姓的剃刀。
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聰明的官員還有皇帝想出了一個新鮮的收稅方法名為加派。
何為加派,就是在一條鞭法外格外增加收稅項目,比較典型的就是崇禎皇帝加派的遼餉,然後上行下效,地方官為了盤剝百姓,在遼響之外增加,雞餉,鴨餉,牛餉,灶台餉等等加派。
何為雞餉,就是你家養雞了,一隻雞收你十文錢,養鴨了,一隻鴨子十五文,養牛了,一頭牛五十文,家裏還砌灶台了,收十文錢。
而這些錢並不是朝廷的稅收,收上來就進了縣太爺的口袋裏。
而除了交稅老百姓幾乎用不到銀子,因此一到收稅的時候,老百姓就要拿糧食跟商人換銀子,而這時候的銀子就會被商人們集體哄抬起來,假如一斤米十文錢的話,這時候一斤米就八文,商人還能趁機盤剝百姓一手,導致所謂的銀貴谷賤。
也正因為如此曾經的仁政成了後期百姓嘴裏的殘人一條鞭。
而且老百姓從商人那裏換了銀子還不算完,縣老爺還要在銀子上盤剝一手,這一手的方法叫做火耗。
這個大家應該都知道,就是銀子裏有雜質,官府需要重新提煉,把雜質煉出去,因此朝廷規定收一兩銀子,縣衙門就收一兩二錢,多出來的二錢就是所謂的火耗,其實呢,這二錢大部分是進了縣官的口袋裏。
如此這番,縣官賺的是盆滿缽滿,老百姓是扒了一層皮又一層皮,苦不堪言啊。
因此李朝生在回到湯溝鎮之後,就在路上發現了好幾撥外鄉商人,在湯溝鎮道路外設立了糧食兌換點,上面寫着糧食堆換銀子,童叟無欺。
李朝生這時背着手看着道旁的小攤道:「這是幹什麼的?」
這時陪着李朝生視察的李朝龍道:「團長這是用糧食換銀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