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老師,您說東方的人情世故,或者說華夏的那套人情世故,離開了華夏,還有用嗎?還有,這世界如果沒有資本會怎麼樣。「
這是學生給趙明陽的提問,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這也是趙明陽當老師的樂趣,因為學生們提出問題,老師給與解答,很多時候,老師也是會被動學習到一些新的東西和思考方式。
課堂是一個暢所欲言的場所,這裏沒有利益,大家都是為了自己的觀點在爭論,一方需要說服一方,而在這種爭論中是一種思維碰撞。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世界級大企業把辦公室改成家庭化和校園風,就是辦公室的設計風格好像居家設計一樣,或者學校的課堂里一樣。
然後一個巨無霸公司可能只有幾十人,其餘的全部外包,這幾十人沒有職位的明確劃分,每天的工作是暢所欲言的探討。
這裏有個前提,這幾十人全部是精英層,他們暢所欲言的聊天中就是新的思維呈現。
當然,這在東方企業很少見到,這也是為什麼學生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趙明陽覺得有意思,其實大部分學生都有個既定認知,包括普通人也是,東西方完全不一樣。
趙明陽前世也是這麼認為的,這一世他已經不是這麼認為了。
尤其是這名學生是華夏人,趙明陽看過他的學籍,是來這邊留學的,算是非常優秀的學生,畢竟能在東晉大學上學的,考進來的,那也都是學霸了。
此人專業是學生物的,他知道趙明陽是來自華夏的,所以他提出這個問題,也是針對性的,或許他討厭華夏的一些人情世故的做法,也或者是另有目的,給趙明陽難看,此人雖然在華夏土生土長的,但不一定是華夏人,也可能是r本人,因為他們的父母可能就是r本後裔,當初沒回r本。
這件事要從幾十年前說起,一批r本戰敗的人在逃離的時候,把自己的孩子留下來了,後來有一批人過來認親,有的回r本了,有的沒回去,這批人這些年又陸陸續續回去了一些。
趙明陽雙手放在講台上說道:「其實國際上覺得東方思想,會被認為是從華夏延伸出的一些思想,包括日韓新馬泰越等地,要麼是華人居住居多,要麼是深受華夏文化影響。
人情世故,尊師重道,長幼有序等都好像只有東方才有,這是很多人這麼認為的。
要說亞洲甚至東方,大家為什麼會只想到華夏這邊?因為華夏有一個完整的體系,有着千年傳承。
而從華夏體系中延伸到日韓等地的思想,和西方那邊好像是背道而馳,是不是,他們那邊總強調一個平等和自由,父母和孩子不需要那麼多的條條框框,上下級也不需要什麼距離感等。
華夏那一套人情世故,在日韓是有用的,在歐美等地好像沒用,什麼送個禮,被拒,然後受到處罰。
但這不是人情世故沒用,而是方式用錯了。
這麼說吧,華夏的人情世故這一套一定不是世界通用的,但它一定是有用的,因為人情世故的底層邏輯是情感交換和利益交換,只不過每個地區的表現形式不同罷了。
如果認不清這一點,說這一套沒用,那麼在全球範圍內你都是永遠的底層,明白嗎?
比如在座的同學,就像這名學生物的同學,如果你遇到一個問題,你去請教你的老師或者其他行業相關的人員,人家告訴你了答案,你得到了,那麼下次對方問伱一個問題,或者讓你幫個小忙,你幫還是不幫?
你拒絕了,對方下次不會找你,但如果你還是去找人家,人家也可以拒絕,這就是因為你在單方面索要,老師當然可以回答你專業上的一些問題,這是義務,但是如果你有一天要求老師幫你在義務以外的事呢?
老師幫了你,然後讓你去幫他做一些事,類似跑個腿之類的,你去不去?你去了,這就是一種利益交換,你用時間和體力幫老師去做這些事,如果你幫老師打掃辦公室,老師為了感謝你請你喝一杯咖啡,那麼這杯咖啡就會演變成情感交換。
這裏用老師比喻不恰當,我想說的是,利益交換和情感交換一直存在的,只不過表達方式不同罷了。
這名同學想到的東西,提問出來的問題,實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