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蛋帶着周聃和徐曉曉去東盛發鞋廠廠房巡查,這裏工人沒有四蛋想像的那樣糟糕,這裏的工人幾乎全部的可以通過自己的標準。東盛發鞋業是一個大型的工廠,它的做工沒有誠信鞋廠的好不是因為工人沒有技術,這是領導管理的問題。東盛發鞋業是個大型的廠子,它所招收的工人都是熟練工,它是完全有實力要求技術的,但是它的管理沒有按照做精品水準要求自己,這個完全取決於市場的要求,量大才會賺更多的錢,精品也很賺錢可是它很麻煩。
戮市這裏有許多的知名的鞋類品牌,但是沒有幾個做精品的,知名品牌也沒有幾個是做精品的,這裏要特指皮鞋。許多的名牌廠子質量都是很好,耐穿、舒適、有樣式、有檔次,僅僅這些是不夠精品的要求的。從市場零售的價格,精品和品牌都凌駕與同材質產品的幾倍價錢,品牌的精品產品更是誇張到極點,當然屬於暴利上的暴利,可是這類產品市場的需求量是很有限的,一般人穿不起;市場需求量大同樣掙錢,需求量大能掙錢能使得產品在做工上省事一些、進而就能變成了質量的細緻懈怠。
從現實的例子來說,一雙品牌高檔的皮鞋,普通消費者都可以看得到一雙鞋兩隻就可以對比出不勻稱,甚至一隻鞋也能看出做工不勻稱,比如鞋面針線縫合之處相對的勻稱誤差還是很容易發現的,而品牌的精品就很難發現,而品牌的大眾商品那就不需要仔細看就很明顯了,這樣的不細緻要求是不影響鞋的實際質量的、價格也不低。
大眾消費多的市場需求量大,這種質量做工要求不是很嚴謹的,尤其是故事到此時或者更早的年代,國內十個名牌之中,有幾十個都有這樣的做工,而十個之中能有一個做真正精品的都很難;十個會出現幾十個這不意外,想、有誠信鞋廠這樣的廠子出現,十個出現幾十個有說錯話嗎?十個會有幾十個其實還可以解釋很多…
早些年十個品牌不能有一個正常生產出精品鞋的,時年更是沒有,而過了2000年之後,尤其是參加世貿之後,中國鞋業才很尷尬的拿出了很大、更大的勇氣做精品,加入世貿中國鞋業在歐洲很是尷尬,國內知名品牌在那裏算的上中檔就很是不錯了,而那裏發出的中高檔鞋類過大半數來自於中國一些不知名的鞋廠製造,西方人抹去madeinchina(中國製造時是沒有多少留下清楚標誌的痕跡的)變造成歐洲品牌國人何不唏噓,多起貿易糾紛也和這個有點類似的原因,國人品牌怒下決心敢做精品雪恥。
世貿是什麼?國人進去後才知道世貿原來是個世面,好比中國國內某種名茶,它在市場裏論一片葉子來賣成品,當人們去刨根問底它為什麼那麼貴時去深入了解,得到的答案也很唏噓,茶商在它的產地收購它便宜的只能論筐收購,論斤的價格人民幣都造不出那價錢,比一分錢還小;它原來是一種豬草,是當地人餵家畜的,可以是說分文不值的東西,這是反面唏噓的見世面。同一個例子也可以從小說大的唏噓見世面,當地的農民去了外地,見到外面的世界原來自己家鄉的豬草這麼值錢,讓別人獲利自己為什麼不掙取呢?這個反過來的唏噓見世面就和當初國人進世貿很有意思的相像了,進世貿長了見識。
時代依然沒有到來的那個年代,四蛋接手東盛發鞋業的年代,精品有人說有人提倡實際做的人少之又少,這是在製鞋業,管它有沒有呢?東盛發鞋業的工人技術可以做,但是沒有做,原因它的市場沒有要求它改變,它在一個舒適的環境茁壯成長又為什麼而改變呢?
東盛發鞋業廠的工人有技術,咪總是個不錯的老闆,他的廠子裏的工人到了廠子裏一般是不捨得走的,四蛋之前的主管把人員下壓不少,剩下的是什麼工人本來就可以不言而喻。
戮市人知道世面的機會多多,單說製鞋業,從90年代開始,戮市本地、本地區人走出國門去西方等世界鞋廠做工的就很多,難道他們沒有隱約知道世面嗎?在四蛋看來,咪總和四蛋的合作方式中,咪總提供的方便就有着日後的打算。這是1998年,這一年國內外政壇風雲突起,一場東南亞金融海嘯對中國的衝擊也不小,但戮市的經濟堅挺受的波動影響不大,咪總的企業一點無從察覺,他和戮市多數老闆一樣,東南亞沒有什麼市場關係。講述這些貌似離題,其實說這些是想說四蛋在1998年搞出的事情也在戮市引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