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午門正式接了大詔之後,玉柱和張廷玉略微商量了一下,決定三日後啟程南下廣東。
從京城南下廣東,按照慣例,都是先走大運河,抵達了杭州之後,再從杭州灣換船走海路去廣東……
實際上,很早就有人主張,罷漕運,改為海運。
但是,漕運牽扯到了運河兩岸,百萬漕幫人士的生存大計。
康熙擔心逼反了這些人,惹得江南大亂,也就否決了漕糧走海運的提議。
這個就和包產到戶一樣的邏輯。單個農民的生產效率,肯定遠遠不如米國那種機械化的大農場。
但是,包產到戶給農民們留下了一條退路,最大程度的維持了社會的穩定。
同樣是欽差出京,玉柱是從三品的三等阿達哈哈番,屬於欽差大臣的範疇,出京必須乘坐八抬官轎。
張廷玉只是區區七品的翰林院檢討,只能是乘坐四抬官轎的欽差官員了。
照例,欽差大臣出京,必有禮部的堂官,於京城東郊的十里接官亭,置酒筵送行。
今天,來給玉柱送行的是,禮部右侍郎富山。
隔着老遠,富山就見大隊人馬,浩浩蕩蕩的行來。
只見,玉柱的隊伍之中,當先的是八名差役,抬着四面碩大的銅鑼,一邊走,一邊敲,鑼聲連響十九下。
銆愯茬湡錛屾渶榪戜竴鐩寸敤鍜鍜闃呰葷湅涔﹁拷鏇達紝鎹2簮鍒囨崲錛屾湕璇婚煶鑹插氾紝 瀹夊崜鑻規灉鍧囧彲銆傘
按照大清會典的規矩,督撫出行,鑼響十三下,稱為十三棒鑼。
欽差大臣出行,則是鑼響十九下,以顯示皇權的威嚴。
密密麻麻的迴避和肅靜的警告牌,撲面而來,其後則是十幾面玉柱的官銜牌。
官銜牌之中,最醒目的一對,上書幾行金字:康熙四十五年丙戌恩科殿試一甲第一名賜進士及第。
本朝尤重科舉正途取士,所以,玉柱點狀元的官銜牌,居然比欽差出典廣東鄉試正主考的官銜牌,還要大一圈。
八抬大轎的前邊,由一對代表了至高無上皇權的金瓜開道,其後是旌和金節,一對黃龍旗,一柄黃羅傘蓋,一柄題銜大烏扇。
在大隊伍的末尾,一隊大約五十多人的差役,肩扛紅纓槍,腰挎長刀,排着整齊的隊列,肅然而行。
這個是玉柱和老皇帝討價還價之後,得來的福利。
粵海關附近的海面上,海盜叢生,安全確實很成問題。玉柱就找老皇帝要了巡稅營的五十幾個軍官種子,讓他們跟着一起去廣東。
區區五十幾個稅丁而已,又不是正經的綠營官兵,老皇帝難免就大意了,滿口答應了玉柱。
為了突出好色之心,減輕老皇帝的戒備之心。
玉柱故意和老皇帝糾纏着打嘴巴官司,直到「下千兩」之前,楞是磨得康熙鬆了口,答應他可攜二婢南下。
所以,欽差八抬大轎的後頭,跟着幾輛馬車,馬車裏坐着杏蕊和杏嬌。
玉柱原本是想帶上寒霜的,秀雲卻說,寒霜並不是通房婢,即使帶去了廣東,也不太方便。
嘿,這分明是藉口而已!
玉柱心裏有數,秀雲故意安排了兩個杏,陪着他南下,就是不想他在外頭沾花惹草,招了麻煩上門。
杏蕊和杏嬌,既是秀雲的陪嫁大丫頭,又是玉柱名正言順的通房婢,一起帶着南下,倒也合適。
在玉柱大隊伍的身後,張廷玉的隊伍,就要寒酸多了。
不過,張廷玉乃是城府極深之人,他自然是不可能表露出任何異樣情緒的。
等玉柱下轎之後,禮部右侍郎富山率領僚屬們,一起跪下,大聲說:「禮部右侍郎,臣富山,恭請聖安。」
「聖躬安。」玉柱代表了皇帝受了禮之後,緊接着,長揖到地,恭謹的說:「卑職玉柱拜見右堂大人。」
六部的尚書和左右侍郎,皆為堂官。其中,尚書又稱部堂大人,左侍郎為左堂大人,右侍郎則為右堂大人。
官場上的稱呼,只要叫錯了,就會得罪人。
富山見玉柱十分的知禮,原本的不佳看法,立時
第210章 欽差的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