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瑤提出偃旗息鼓的條件。
白公勝一再猶豫和糾結,無奈之下同意了。
這個當然是一種投降,只不過並不是無條件投降。
事實上,智瑤提出「偃旗息鼓」有相關的歷史典故,也就是「殽之戰」。
那一次「殽之戰」後,偷襲了秦軍的晉軍要求士兵全部留下,卻是放走了秦國的貴族。
葉公向白公勝轉述智瑤的勸告,哪能遺落「偃旗息鼓」這個詞呢?
所以,白公勝立刻知道智瑤是什麼意思了。
智瑤願意放走這一支楚軍的貴族,不是他還多麼尊禮,又或是覺得自己用偷襲打贏不地道。
有那麼一個事實,白公勝極度仇視鄭國,楚國有他這麼一個人,跟鄭國結盟的成功率起碼要對半砍。
智瑤還知道一件事情,楚國的令尹子西可是拿白公勝當接班人對待,不出意外楚國的下一任令尹就是白公勝無疑了。
既然非常仇視鄭國的白公勝有可能成為楚國的令尹,那麼對於晉國來說就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當然了,智瑤知道放走白公勝對魏氏的益處最大,只是有些事情還是要顧着全局,不能因為智氏跟魏氏是競爭對手,無視掉國家的利益。
「看來應該是我多想了?」智瑤相信葉公遭到詢問有沒有晉人前去約定什麼盟約,給第一時間露出來的茫然。
如果真的有聯合謀算智氏的聯盟,秦國參加進去的話,不可能把楚國給遺落了。
還是那一句話,當今天下任何的聯盟無法缺少晉國、楚國和吳國,缺了這三個實力最強的國家,其餘國家全部聯合起來還是一盤菜。
智瑤肯定不會因為一次試探而就全面釋懷,該有的警惕心一點都不會削弱。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像智瑤這種人活得挺累,然而「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呢?
與人斗其樂無窮,某位偉人說的!
智瑤沒有去戰線前端,邀請白公勝與其餘楚人貴族來到營寨。
決定投降的白公勝跟乾脆,只是沒有乾脆到攜帶眾多本國貴族赴宴,僅是帶上了葉公。
這種場合之下,貴族的佩劍依舊不會被拿走,不過光明正大地穿甲顯然不合適,衣服之下有沒有穿甲看製作甲胃的技術了。
這一次飲宴的氣氛有點怪,不過怪就對了,誰讓楚人是戰敗的一方又前來赴宴。
宴會上,白公勝表現出了不服氣的一面,認為晉軍是依靠小人手段才取得戰役的勝利。
作為勝利者的智瑤笑一笑也就過去。
與會的其餘晉人則就肚量沒有那麼大了。他們身份地位跟白公勝有區別,直接嗆自然不行,話里話外不免會提到楚人未必多麼地道,等等之類楚國恃強凌弱事跡。
而楚國還真是極度擅長恃強凌弱,不然怎麼會成為春秋戰國時期並國最多國家呢?
楚國對兼併的操作怎麼樣,着實是篇幅太長,不再一一詳細介紹了。
總之,一場宴會確認了該地的楚軍投降,智瑤答應放走楚國的貴族,還比較貼心地認為每一名楚國貴族可以攜帶至少五十人離開。白公勝的待遇最好,能夠帶上一千人離開。
如果智瑤只是放走楚國貴族,不願意他們攜帶護衛,其實就是一種殺人手段。
畢竟,他們所在的地理環境很原始,周邊不會缺了勐獸,數百里路途也要吃吃喝喝,能夠一副淒悽慘慘的模樣回去還算幸運,沒人隨行保護與伺候,不知道多少人會喪命勐獸利爪與口下。
「押解俘虜由『鄭縣』經『武城』,抵『渭汭』返國。」智瑤給安排了路線。
那個「渭汭」有一個渡口,長期部署了大量的舟與木筏,算是「魏」跟大河南岸主要的戰略要地之一。
船?很抱歉的說,晉國也就智氏擁有造船的技術,並且智氏也是在近期掌握,需要進行更深的研究。
他們俘獲楚軍士兵多達兩萬八千餘人,白公勝等楚國貴族帶走的約是三千餘,也就有六七千楚軍死在這一戰。
晉軍的損失,智氏這邊步騎戰死六百餘人,鍾氏戰損八百餘人,輕重傷合計約有兩千人,大部分是輕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