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時代,冶煉大到一定的規模,再配套上相關的手工,比如兵器鍛造,或是農具的打造,其實就能視為工業性質的城池了。
有基本常識的人都會很清楚一點,任何一個行業只要足夠集中, 爆發出來的能量就會十足。
智氏將冶煉業和鍛造業集中起來,省了運輸這個中間過程,節省的不止是運輸成本,也不是時間上的縮短,交流而產生的技術進步才會顯得尤其關鍵。
接下來的第二個五年計劃是修渠,由大陸澤一直到「邯鄲」挨邊, 過程中會砍伐掉超巨量的樹木,它們可以分別送到「邯鄲」和「鄴」進行各種加工,製作成為各種家具或其它, 比如武器的杆或箭杆等等。
「不對,我家早就挨着大河,馬上也會有沿海,能不能嘗試打造船隻呢?」智瑤心想。
所以說,計劃不如變化講的就是這個,總會因為局勢和自身的改變需要開戰新鮮項目。
要開發的地段南邊就是大河,尋找合適的河岸建造造船基地可行,樹幹順着合流向東出海也沒問題。
提到大河, 很少會聯繫到水戰,搞得好像大河就不能行船那般,類似的認知當然是錯誤的。
事實上,大河在歷史上有被當作運漕的用途, 只是對比大江在運漕的使用更少, 以至於產生了落差感。
現階段的大河一點都不黃,河段比大江更險和水流比大江更湍急,其實是自古以來的事了。這個也是大江的水運可利用價值比大河更高的原因之二。
一想到擁有造船能力,智瑤就有點控制不住開始浮想聯翩, 顯得一點都不北人。
正經的北方人,誰會對造船有興趣,是不是?
然而,智瑤不管是南人還是北人,非常清楚擁有造船能力的重要性,別提夫差已經展開一場海運的登陸作戰,戰果未必怎麼樣,着實是把齊國君臣嚇得差點尿失禁。
考慮到未來晉國跟吳國會有較量, 並且智瑤未必不能對齊國進行海上登陸,智氏在沿海有了地盤, 無論是智瑤效仿夫差玩海上突擊, 或是夫差再次對晉國玩搶灘登陸,有自己的造船能力總歸是一件好事吧?
當然, 由於是一種從未接觸過的領域,並不是智瑤想一出就能幹一出。他真的想實現,應該做的是派人出去搜羅相關的人才,比如誘拐楚國、吳國或越國的一些貴族來到智氏。
現在對造船行業有研究的就是楚國、吳國和越國,將造船玩得最明白的是吳國,再來是楚國,越國其實也就是湊份子而已。
當前的越國有個屁的造船實力,他們能造小舟就不錯了,需要等他們吞了吳國,獲得吳國的財產才抖起來。
另外一點,即便是楚國和吳國的造船,以當前時代來說就是挺原始的。
「好像……不用刻意誘拐?哪怕是我這個門外漢去教,概念上的起步也比現在的楚國和吳國的造船技術更高?」智瑤打定主意了,造船要搞起來。
只是,規模方面不用一開始就很大,可以先從搞清楚一系列概念開始。
智氏不是得到了公輸氏了嗎?壓根就不缺木匠,再有智瑤提供一些概念,先進行技術積累也就是了。
不開玩笑,僅僅智瑤知道船隻需要鋪上龍骨這一點,其實就至少在概念上領先當前造船能力最強的楚國和吳國不止幾百年。
平底船不適合航海的知識,諸夏這邊一直到有明一代都還沒有搞明白。
造船當然沒有那麼簡單,進行摸索是一定的事情,先做總比什麼都不做要強,對吧?
再則,智瑤真的沒有想搞一開始就大搞特稿,循環漸進也就是了。
「此地田畝多寡!?」智申一臉的懵逼。
怎麼說呢?現在還沒有「頃」這個單位,一般是以「畝」來計算。
所有列國的畝……,又或者說本國的畝,它們的面積都不一定相同。原因是去丈量的人,他們因為身高的關係,邁出去的一步不一定一致;衡量用具方面,每一個家族也都不一樣,不是他們不想一樣,就純粹是辦不到。
類似的情況當然不會出現在智氏身上,智瑤已經將智氏的衡量度進行統一,其他家族怎麼玩無所謂,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