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力感 疲勞往往被體驗為力量的不足,在活動中,原來可以完成的動作覺得無力完成,似乎「力已用盡」。
(2)注意力不集中 覺得萎靡不振,反應遲鈍,思想不能集中在當前應完成的任務上。同時,注意的轉換和分配也失去應有的靈活性,原來的工作能力再也無法保持下去。
(3)感受能力下降 各個感覺分析器的感受性下降,而感覺閾限升高。
(4)運動能力失調 疲勞往往體現在運動和動作方面。疲勞時往往覺得自己變得很笨,在完成簡單的或複雜的動作時,覺得幾種動作無法配合得很好,「手腳不聽使喚」。隨着疲勞程度的增長,運動往往變得反常,錯誤數目增加。
(5)記憶出現障礙 疲勞時,記憶能力下降,對遠事難以回憶,對近事難以記憶。
(6)思維障礙 由於傳導能力下降,思維變得刻板,失去中心,漫無邊際。
(7)欲睡 當疲勞體驗達到很高程度時,往往出現睡眠欲望。這是一條警戒線,在這時應睡眠,以防止各種事故和精神的崩潰。
(三)人與工作的相互適應
1工作特點對人員的要求 一般而言,職業和工作特點對人員有一定的要求。一個人如果長期地不能滿足和適應工作的要求,即不能勝任崗位職務,就會產生強烈持久的心理應激,嚴重時可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使人患病。瑞典對中年工作人員的一項調查表明按照每個人的教育水平和所負擔的工作責任大小、職位高低,評價其現有能力和工作要求間的不和諧因素,結果發現,隨着不和諧分數的增加,被調查者的平均收縮壓水平從173kpa(130hg)升到12kpa(140hg),而且後者的不適感和疾病的報告也較多。
2人員的心理素質與工作是否相適應 作為具有一定個性心理特徵的人對工作是否滿意,這也是人與工作相適應的一個方面,是工作在滿足人的需要方面是否匹配以及匹配的程度。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不單是為了謀求物質資料而工作,還有更高更多的社會精神需要。有關調查發現,影響中國中年知識分子健康最強的生活事件是學非所用,在收回的有效問卷中表明,長期從事非自己所學專業的職業,又無力改變這種學非所用狀況的中年知識分子患病率較高。
3盡力改善勞動環境,提高人與工作的相互適應 為了使人與工作之間較好適應,應盡力改善勞動環境和勞動組織,減輕勞動強度,使人們心境安詳、愉快地工作,並且避免過度緊張。要勞逸結合,以防止神經系統出現功能障礙,必要時適當開展一些文體娛樂活動,以消除疲勞,增加身心健康。另外,還要開放勞動市場,提倡人才交流,促使專業人才能學有所用。
二、特殊職業心理衛生
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從事一些特殊職業的群體所處環境條件日趨不同,長期從事某種職業養成的習慣,逐漸形成其獨特的心理和行為特色,也都有着各自的心理衛生問題。
(一)特殊群體
包括特種人群及特種職業群體,如航天、航海、煤礦、石油、變電、核電、公路汽車司機等。特殊職業群體是指一些在文化知識、傳統習慣、宗教信仰、職業性質等方面有別於一般群體的人群結合體。特殊職業群體由於專業技術環境各異,對員工會帶來很多心理問題。180年我國一艘12000噸級雜貨船,先後與日本和韓國貨船相撞,對方船沉,我方受傷。事故發生後的幾天之內,發病率明顯增多,當晚全船4人均失眠,1人心腦供血不足,2人血壓增高,10人心動過速,10人胃病,8人腹瀉,在事故後大多數人出現不同程度的心身障礙。另據調查,17年至181年間在海上沉沒着火、爆炸相撞、觸礁和原因不明失蹤的船隻平均每天一艘,荷蘭海洋研究院和英國海岸警衛隊的研究指出約有3/4的事故是人為失誤造成。由於種種原因形成的心理障礙是肇事之源,只有進行專門研究解決,才能保證特殊職業人員的身心健康,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減少事故發生。
(二)特殊工作環境
特殊職業,由於其特殊工作環境會帶來許多心理衛生問題。例如從事航空工作的飛行員,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