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易只要一想到無意中被炸死的那十幾個老工匠,心裏就別提有多傷感,就目前的狀態而言,可謂是千軍易得一匠難求。
儘管李中易是名醫,也確實懂一些化學原理,可他畢竟不是火*藥專家。
俗話說的好,隔行如隔山,李中易知道黑*火*藥的配比方案,那還是看雜書得來的印象。
至於t*n*t怎麼弄,李中易確實不太明白,他只知道甲午海戰的時候倭軍用的就是穩定性很差的硝*化*甘*油。
在火*藥的製造和儲存過程中嚴禁煙火,這是基本的安全常識,為此,李中易親手制定了異常苛刻的操作條令,在軍中沒人敢違背。
正應有那句老話,觀念落後就要吃虧。誰又能夠想像得到,為了更逼真的測試爆*炸效果,現場不僅有馬車之類的雜物,更有人無意中將做菜用的豬油塞到了馬車底下,結果是爆炸的威力過了李中易標定的安全躲避距離,十幾個老工匠當場被紛飛的碎石砸死。
起初,大家都不知道威力突然爆漲好幾倍的真相,後來,李中易從軍法司的詳細盤問筆錄里找到了疑點:煉化過的豬油。
大石、馬車、巨木這些都是死物,不可能和威力突然爆增有關,李中易確定目標之後,親自帶人反覆實驗並做好了詳細的步驟記錄,最終確定:煉化過的豬油裏面應該含有某種特殊的成分,可以使威力翻倍。
由於是作戰途中,李中易也沒有多少時間和精力親自去研究,豬油之中含有哪些必要的成分?
不過,李中易畢竟是科班出身,他隱隱約約察覺到,經過煉化的豬油裏面,應該含有甘*油,而甘*油和硫*酸經過合適的配比,恰是硝*酸*甘*油的重要原料。
以前,李中易為了忽悠柴榮,曾經利用綠礬(硫酸亞鐵)提取出了濃硫酸。只不過,李中易並不知道怎麼提煉甘*油,硝*酸*甘*油也就無從談起。
這一次,十幾名老工匠的巨大損失,可謂是塞翁失馬,在李中易的面前豁然打了一扇通向威爾伯蘭德實驗之門。
長達一個多時辰的部署會介紹會上,楊無雙代表參議司所宣讀了軍事作戰計劃,他列舉了從存糧剩餘支持天數、馬料還可支撐多久、弓弩可以應付幾場戰役、配重投石機的生產進度,一直到某個具體的隊正,在作戰之時的任務重點,不僅包羅萬象而且異常之詳盡,
孫子曰:兵無常形,水無常勢,這要求的是因地制宜。
在和機動力強悍的契丹人作戰之時,配重投石機這種笨重龐大的作戰工具,完全不在李中易的考慮範圍之內。
無論是党項一族,還是契丹人,都是馬背上的民族,其戰略優勢決定了,他們強調的是高度機動能力和臨陣突擊能力,仍然顯得笨重的回回炮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
然而,李家軍這次面對的是以步軍為主的高麗逆軍,陣地戰顯然無法避免,那麼,李中易早就考慮過的回回炮,很自然的被擺到了枱面上。
歷代中原政權,雖然也能夠造出威力巨大的拋石工具,卻因為十分笨重和龐大的體積,只適用於船載或是曠日持久的攻城戰。
回回炮的原理,其實並不複雜,其核心技術便是配重拋物。遺憾的是,在回回炮問世之前,歷代中原王朝的工匠們並沒有意識到配重拋物這個關鍵性的因素。
火*藥、火*銃都是中國人率先明的,炸*藥以及火炮技術卻在歐洲被揚光大,反被英國人用來征服東方,這實在是令人感到異常遺憾。
儘管參議司的計劃已經十分詳盡,可是,自由討論的時候,廖山河依然提出了補充意見。
「山長,各位同僚,在下以為應該儘可能的將高麗叛軍吸引出開京,同時預先安排好騎軍包抄城門,以減輕將士們於街巷之中的傷亡。」廖山河嘆了口氣,「上次拿下榆關之後,我軍白白多損失了好幾十個弟兄,唉,可惜了啊,那可都是身經百戰的猛士啊。在下必須提醒諸位同僚,在狹小的街巷之中,躲在暗處的契丹人射出的冷箭,的確令人防不勝防。」
李中易聽了此話,不由頻頻點頭,廖山河說的半點沒錯,非常有道理。
自古以來的巷戰,對於想儘量減輕傷亡的進攻方來說,都是令人頭疼的大問題。
由於受到禁軍編制的
第766章 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