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都市小說 > 我真不會演戲啊 > 第五百二十四章 兩場戰鬥,三個長鏡頭

第五百二十四章 兩場戰鬥,三個長鏡頭

    所有人對劇本諳熟於心,幾句話就能把腦海中的印象,和方沂描述的結構對上。因此方沂在板子上畫了些抽象的線條,眾人也能腦補出他要表達的意思。

    「兩場戰鬥是長津湖之戰和鐵原阻擊戰,這不用多說,分別構成我們電影的兩個高朝。三個長鏡頭,第一個是跨過鴨綠江的隊伍俯瞰鏡頭,片中的地點就在我們昨天去看的下河口斷橋那但是拍的時候在帳篷裏面,而且也不需要那麼多人,只需要七到八個人」

    宋佚眼冒星星,她不太聽得懂,但是手忙腳亂在筆記本上記。這時候她同學白羽好奇問道:

    「導演,七到八個人,怎麼演出雄赳赳,氣昂昂?」

    郭凡替方沂答了:「電腦可以複製粘貼出來,鏡頭一拉遠,觀眾看不出來其實你提的很好,最好還是真人來演,電腦人效果不夠好。但是我們要節省成本,招足夠多的群眾演員在這麼個地方,就演這麼一場戲,然後又送他們回去——划不來是不是?錢要用在刀刃上。」

    陳建彬插話:「什麼是我們的刀刃?是什麼樣的戲?」

    方沂道:「這就是我要說的了,那兩個剩下的長鏡頭。」

    「這個戲從表演上來講,沒有很多難度,感受到難度的是我們製作團隊。前中後期,方方面面都是這樣。」

    「剩下的兩個長鏡頭就存在一定難度了。需要軍隊一樣的組織力,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

    方沂開始描述要達到的效果。

    首先是一個戰場上的鏡頭,該鏡頭發生在長津湖之戰,重點是要體現出志願軍「三三制」戰術。

    當時志願軍在這個區域投入兩個軍約10萬人,而包圍圈內的美軍加韓軍參戰部隊約8萬人,兵力比為10:8。雙方的兵力旗鼓相當,志願軍並不佔據絕對優勢,甚至連相對優勢都有點勉強,顯然不具備打「人海戰術」的條件。


    什麼是「三三制」?

    大概意思是,一個班分為3個戰鬥小組,每個戰鬥小組為3人。在戰鬥中,戰鬥小組呈三角進攻隊形,前面1人為主攻,身後兩人負責掩護和支援。在戰場上,他們彼此之間以「口語」和「手語」進行聯絡。如果有人員傷亡,那麼有替補隊員自動填上,繼續以三角隊形,向敵人發起進攻。

    戰術一旦施展開,所有的戰鬥小組都會在戰場上展開,覆蓋一大片區域,這種戰術彌補了志願軍火力的不足,提高其覆蓋範圍,且因為有後備役,在人沒有打光之前,進攻連綿不絕。

    很多人不知道十萬人參與作戰是什麼概念,可以覆蓋多麼大的地區。一張八達嶺長城的「人山人海」自拍照,取景框裏面所有人加起來不過三四百人,而十萬人是這個數字的幾十倍。

    因此,在觀感上會覺得無論是山巒還是平原,在夜色里,似乎全都是中國人的身影,防守方頓時壓力爆表。而實際上單位面積的士兵密度並不高,甚至於相反,相當稀疏。

    當時在長津湖正採用了這種戰術,雙方的媒體資料都有印證。

    紀錄片《冰雪長津湖》採訪了不少老兵,採訪者問:「你們怎麼行動的,聽那個(衝鋒號)一起上嗎?」

    「我們不是那麼打的,是看旗幟看手勢,這個人死了那個人又上,始終在看說來很複雜,你不會曉得我在說什麼的,但是(我們)練了好多年,曉得怎麼做。我們很少發出聲音的,靜悄悄的,摸到(敵人)跟前幾米了,才發現我們」

    美國戰地記者事後寫回憶錄,談到「報紙里充斥着關於中國人浪攻擊的誇張報道時,在前線的事實卻完全是另一回事。」

    那麼,今天國產戰爭片為什麼總是拍「人海戰術」?

    一方面可能是不懷好意,另一面也是出於「商業性」表達。因為觀眾在各種神劇的馴化下,已經以為打仗就是那麼一回事,伱不一齊衝鋒還覺得氣勢不夠。

    但是究其根本,還是因為導演不願意花苦功夫還原這個戰術,而是將錯就錯,反過來加強這種印象,卻推脫為「商業性」表達。

    方沂說:「這個戲我放在京城拍,那裏有我們建設的五千平方米室內『長津湖』,中影藉助了一些退役的士兵來演練戰術,充當衝鋒的背景板,他們才是



  
小時光戀曲推薦:  黑化影帝  
隨機推薦:  諸天影視流浪  影視世界的逍遙人生  催淚系導演  美漫:開局指導蝙蝠俠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我真不會演戲啊"
360搜"我真不會演戲啊"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