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動機變速箱車橋生產,到各種外採購部件的跟蹤檢查,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了親力親至。
江總這麼信任他,把這麼這麼重要的工作交給他,他自然要干好。
對得起他一年三萬元的年薪。
原來114廠的員工則跟着威來來的技術人員進行培訓,他也經常的參與其中,認真的像個小學生。
原本就要下崗的114員工,仿佛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般就成了威來集團的員工。
作為同城企業,他們自然知道原行台拖拉機廠是怎麼起死回生的。
行台拖拉機廠就是因為抱上了威來這棵大樹,企業員工從瀕臨下崗,到現在年入七八千塊錢。
拖拉機廠也成了行台的明星企業。
當時他們那個羨慕嫉妒恨。
誰知眼睛一眨,母雞變鴨,他們竟然也成了威來集團的員工。
因此這些員工分外的珍惜這個機會,企業組織技術培訓的時候,無一人缺席,都虛心地接受威來派來的技術人員的精心指導。
他們本身就有極強的基礎,只要用心學,很快就能掌握新技術。
陸勝勇也經常的來學習,作為威來行台農機的領導,他不能當一個外行廠長。
年前設備安裝調試完畢,年後就是要進行試生產的,他的精力更是全部集中在試生產上,力保試生產能圓滿成功。
三月一號這天,他一大早就來到了企業,逐項檢查生產程序,直到確認無誤後,才下令開線生產。
當第一輛風菱轎車披着大紅從車間裏出來,114廠的員工喜極而泣。
試生產當天,首批二十輛質量檢測合格的風菱車下線後,交給了預定的客戶。
直到第一輛風菱車保質保量地下線,陸勝勇才鬆了一口氣,然後向江宇進行匯報。
江宇在電話里對他進行了表揚,告誡他再接再厲,力爭讓114廠再創輝煌!
行台這邊已經開始生產了,鄭輕廠那邊才開始進行生產線的佈局。
因為生產線的生產跟不上形勢,鄭輕廠的第一步只能是先上電動車了。
把企業里那些亂七八糟的輔助項目全部撤離後,選擇出的一片車間將作為電動車的生產區域。
兩條年產十萬台的兩輪電動車生產線,和一條年產五萬台的三輪電動車生產線年前就已經運達,也安裝了一部分。
年後更是開始加班加點的安裝。
同時,威來電動車派來的技術人員也對被抽調到生產電動車部門進行培訓。
他們的培訓難度就有點大了,畢竟他們是造汽車的,現在讓他們造電動車,這個有些超出他們熟悉的範圍。
產品雖然不同,但是工作原理還是相通的,適應了也就正常了。
這邊開始安裝電動車生產線,培訓生產電動車是員工。…那邊一個工程隊就開了進來,開始對鄭輕廠的廠區進行改造,該清理的清理了,該推倒重建的重建,該擴建的擴建。
這些個廠子都是五六十年代的產物,建築老舊,佈局混亂,空間狹窄。
這必須要重新設計重新建設。
等這些產區的翻建結束,給鄭輕廠製造的生產線也就完成了。
兩不耽誤。
威來的大本營鳳窩堡村南尖山,拆卸走風菱生產線倒出的空間,馬上就被風雲的生產線佔據了。
巧合的是,也在三月一號,重新布線的風雲也開始生產。
這樣威來就有四條風雲生產線在同時生產,年產風雲車可達到四萬輛。
年後,江宇在碰頭店落鳳山選擇了兩個面積較大的廠區,一個投資建電池廠,一個準備做四輪電動轎車廠。
同時,他把另外四個相連的廠區拆掉中間的圍牆連在一起。
這裏將作為雷鳴車的第一個生產基地。
三月一號,也是學校開學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