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就是萊妮。」女記者麗莎鄭重的點頭。
「所以,萊妮與我們的計劃有關。」女游擊隊員艾琳已經猜到了。對於這位重返原初劇情時空才加入的同伴的能力,女游擊隊員艾琳也是一樣的信任。
「請她拍一部電影。」女記者麗莎說出她構思中的《東行計劃》。
「米高梅投資300萬美元改編自賽珍珠的《龍種》?」女游擊隊員艾琳替她道破謎底。
「是的,就是這樣。」女記者麗莎欣然笑道。
「可是,你要怎麼才能勸說萊妮·里芬施塔爾,來拍攝一部荷里活的電影呢?」這是整個計劃能夠成功執行的大前提。只要萊妮·里芬施塔爾有這個「個人意願」,上至元首大人,整個第三帝國統治集團一定會大開綠燈。
這是萊妮·里芬施塔爾崇高的個人聲譽,也是與之相匹配的無與倫比的才華共同使然。
這裏面還有一個關於元首大人的傳言。在選定遠東的盟友時,元首更傾向於同樣是陸權國的中華民國,而非屬於海權國的日本帝國。
事實上。從本質上說,二次大戰是代表海權的大英帝國及其盟友(同盟國)和代表陸權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及其盟友(軸心國)為統一歐陸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大戰。
所以「寬軌鐵路計劃」就是顯而易見「德意志第三帝國陸權國力的投射和延伸」。由此可見,從陸權的戰略高度着眼,整個思路都是一脈相承的清晰。高速鐵路是「陸聯」歐陸各國最重要的載體,沒有之一。對歐陸而言,即便是航空業十分發達的後世,高速鐵路也無可替代。
從這點來說,萊妮·里芬施塔爾想要拍攝一部荷里活製作,講述遠東最大陸權國的電影,與元首大人的心理預期並不排斥。
而對自從1939年9月被邀請去波蘭拍攝閃電戰的勝利,戰爭的猙獰和德國士兵對待波蘭俘虜的殘酷令她的心開始破碎:「(我)寧願在1939年9月1日之前就已經死去。」也正是從那時開始,拒絕再用藝術的蠱惑為政治宣傳包裹糖衣,整個二戰爭間再沒有參與任何納粹宣傳片的拍攝,但《意志的勝利》與《奧林匹亞》已經成為在納粹藝術卷宗上永遠無法抹去的案底還是最濃墨重彩的一筆的萊妮·里芬施塔爾本人而言,這部描述與遠東軸心國的日本帝國激烈抗爭,寧死不屈的遠東最大陸權同盟國,卻從始至終與德意志第三帝國有着某種默契。比如中德合作,以及德械師(German equipped Infantry Division)存在的中華民國的荷里活電影,能幫助她拉開與納粹並肩而立的「半個身位」。
1911至1941年間,中華民國和德國之間的合作對20世紀中前期歷史上有着重要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中德合作使兩國結成聯盟,親密的合作關係使中國的工業建設和軍備迅速實現現代化,這在第二次中日戰爭之前尤甚。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雖在名義上統一了軍閥動盪之中的中國,不過於同時期,日本對外擴張,主張對中國發動戰爭的鷹派勢力卻在該國政壇抬頭。有鑑於此,中國迫切需要實現軍備和國防工業現代化以獲得自衛生存的能力,而德國方面則需要原材料的穩定供應。這種關係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末期間,將中德兩國緊緊地維繫在一起。雖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1月30日納粹當政開始到1937年7月7日中日戰爭爆發而結束,只持續了不到4年時間;而且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改革也到1936年才開始,但中德合作仍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着深遠的影響。同樣,中德合作也有助於提高國民政府抵禦日本侵略的能力。
1938年,德國納粹政府決定放棄在中日間的中立政策,所以在日方的一再抗議之下,所有在華德國軍事顧問被召回。最後一任德國顧問團團長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將軍據理力爭,為中國政府遊說,並表示願意以個人身份繼續留下。在希特拉以開除軍籍國籍、沒收財產的威脅下,他黯然率團於6月離開中國。離開時向蔣介石保證所有德軍顧問不會將所了解的中國國防機密泄露給日方。而且當時仍然有數名德方非軍籍顧問以個人身份留下(淞滬會戰爆發前,中日矛盾升級,中國喪
1.1332 拉開與納粹的「半個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