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羋勝已經棄郢都而舉兵東向,欲同我吳軍合兵一處,共御楚軍。」
慶忌立於陛台之下,看着孫武、范蠡、伍子胥與伯噽四人,輕笑一聲道:「二三子以為,寡人此時當何為?」
吳國伐楚,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不會改變。
只是大致上的戰略,究竟要如何,還有待商榷。
畢竟楚國的戰局可謂是瞬息萬變的。
大司馬孫武起身道:「大王,臣以為大王可讓羋勝之殘軍死守於潛邑、六邑一線,抗擊楚軍。我數萬吳軍則可以舟師通過大江,一路南下再西向,直取郢都!」
「郢都一破,則楚國必亡,若能生擒楚王熊軫則最好不過!」
聞言,慶忌不置可否的笑了一下,道:「大司馬,你認為,以羋勝的能力,及其兩三萬的潰兵,可能擋得住沈諸梁的楚軍主力耶?」
「這……」
孫武頗為遲疑。
畢竟,以現在的情況來看,白公勝的軍事能力遠不如沈諸梁。
這且不說,白公勝麾下的叛軍,那可都不一定會效忠白公勝。
若非有吳國在背後撐腰,指不定白公勝已經被自己的將士捅刀子,早就不戰自潰了!
「大王之意,是分兵?」
「然也。」
慶忌眯着眼睛道:「且不說白公勝麾下的兵馬,我吳軍有五萬人,其餘蔡、徐、鍾吾等八國,亦是合眾近三萬。」
「八萬人,滅楚不在話下。然,寡人之意非是滅楚,而是分楚也。」
頓了頓,慶忌又道:「如今的楚國,幾經戰亂,又無軍需,早已孱弱不堪。如此,寡人當兵分兩路,一路在潛、六一線牽制沈諸梁所率領的楚軍主力。」
「另一路,則必須要順流直下,自大江而西向,攻破楚國之都城郢,務必一戰成功!」
隨後,慶忌便來到陛台之下,指着腳下拼湊起來的吳楚兩國的地形圖。
「自金陵至郢都,大江水道綿延幾千里,我吳國的大舟航速頗快,可日行百里,又是順流而下,四十五日之內,則可從金陵抵達郢都,若有意外,遭到楚國戰船攔截,最遲不到兩個月,大軍也可抵達郢都。」
古代的船一般靠風力,人力,水力航行,受自然因數影響比較大。
正所謂「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可一日還」。
吳國的戰船基本上都是按照明代「寶船」的模板來打造,不僅體型大,航速還夠快,所以才能從金陵到郢都,一般來說只需要一個半月的時間。
但,這途中定然會遭到楚國戰船的攔截。
慶忌又將目光放在孫武的身上,緩聲道:「大司馬,寡人給你四萬銳士,三個月之內,必須拿下郢都,汝可敢應下?」
說是三個月,其實慶忌給孫武的時間,只有一個半月,畢竟這其中大概有四十五日的時間要用來趕路。
但,孫武又有何懼?
孫武立即作揖道:「臣,謹遵王命!」
四萬銳士,拿下一座無多少可戰之兵的郢都,對於孫武而言,那是綽綽有餘的。
慶忌又環視一周,將目光放在范蠡、伍子胥與伯噽的身上,朗聲道:「餘下兵馬,將隨寡人奔赴潛、六一線,正面迎擊楚軍!」
「大王英明!」
說真的,這麼「富裕」的仗,吳國是從來都沒有打過,慶忌也沒有打過!
吳國一方,滿打滿算的兵馬加起來超過十萬!
楚國一方才多少人馬?
數萬人,遠少於以吳國為首的聯軍,而且戰鬥力普遍不強。
戰力不強且不說,經過之前吳國針對楚國所發動的貿易戰,再加上白公勝在逃離郢都的時候,還不忘一把火燒掉倉稟府庫中那些帶不走的糧秣器械……
可以說,楚人是雪上加霜。
楚國打不了持久戰!
在這種情況下,慶忌要是打不贏這一仗,乾脆找一塊豆腐腦兒撞死算了。
……
吳王慶忌十一年,即公元前503年開春,吳國正式對楚國宣戰,同時,五萬吳軍,再加上
第436章 西征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