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楚王宮後,慶忌並沒有立馬去見自己的老情人孟嬴。
而是第一時間,將大司馬孫武、御史大夫伍子胥、治粟內史范蠡以及廷尉伯噽都傳召到章台宮議事。
眼下吳軍固然已經攻破郢都,但還沒有完全擊敗楚軍的主力,還讓楚王熊軫逃跑了。
戰爭,尚未結束!
歷史上楚國也被吳國幾乎覆滅,但最終卻在一年之內復國,原因何在?
其一,秦國發兵救楚。
楚國被打敗,面對強勢的吳國無可奈何,於是想到了秦國。
楚國重臣申包胥香秦國求救,本來秦國不願意參和這件事,但申包胥使出絕招,在城牆處日夜哭泣,數天不吃不喝。
這便是歷史上的「哭秦庭」。
最後秦國君臣被感動,秦哀公出動五百戰車救援楚國,進攻吳軍。
其二,越國舉兵伐吳。
越王允常聽說吳王兵駐郢都,國內空虛,於是舉兵伐吳。
這樣的趁火打劫,也讓吳王闔閭非常的氣憤,不得不抽兵應對。
其三,吳國發生內亂。
打下了楚國之後,吳王闔閭留在了楚國搜尋楚昭王,闔閭的弟弟夫概趁機逃奔回國,自立為王。
這讓闔閭鬱悶不已,自己在前線打仗,後院卻起火!
闔閭聽到這個消息,就放棄楚國返回吳國,攻打他的弟弟夫概。
其四,吳軍在楚國不得人心。
在原來的歷史上,吳軍攻佔郢都後,進行了屠城,到處燒殺搶掠,引起了楚人的仇恨。
伍子胥在進入郢都後,更是尋得楚平王之墓,開棺並鞭屍三百……
現在慶忌統治下的吳國,面臨的情況則是有所不同。
因為吳國不可能發生內亂,越國也早就被吳國滅亡,不存在這一後患。
慶忌要擔心的是秦人出兵,以及如何贏得楚人民心的問題。
別看慶忌的目的是分楚,吳國要擁立白公勝為楚王,去治理打下來的楚國東邊的城邑。
但,這只是名義上!
真正統治「東楚國」的,是吳國,是慶忌,而非白公勝!
慶忌之所以扶持白公勝,立一個東楚國,為的只是能讓當地的楚人或多或少的產生一些歸屬感,不至於頑抗到底。
「二三子,寡人今日入郢都,察覺楚人皆對我吳軍面露憤恨之色。何以也?無非是世仇難消。」
慶忌環視一周,看着在場的孫武等四個大臣,緩聲道:「然,寡人之意也,是讓吳楚合同一家,不分彼此。」
「一兩代人,幾十年的時間怕是難以消弭此等怨恨。然,寡人可以等。」
「寡人一直信奉,得民心者得天下。寡人慾取楚人之心,卿等何以教寡人?」
聞言,孫武等人都不禁面面相覷。
范蠡暗暗思索片刻,旋即作揖道:「大王,臣以為現在欲收取楚國之民心,不難也。」
「臣這一路走來,所見所聞者,莫不是面黃肌瘦,面有飢色之楚人。何故?是因為楚人連番大戰,糧草不濟,而屢屢從國內徵調所致!」
「郢都及其附近的城邑,黎庶家中皆無餘糧,每家每戶,也罕見成年之男子,多為老弱婦孺,由此可見楚人在這一次的國戰中,何其之慘烈也。」
一聽這話,伍子胥頓時眉頭一皺,問道:「范內史,你的意思是,用我吳軍之軍糧,來收買楚國之民心?」
「正是。」
「荒謬!」
伍子胥冷哼一聲,道:「且不說楚人是否能買賬,真的歸順於我吳國,或者不從中作梗,給我吳軍使絆子。我吳軍之軍糧,豈可另作他用?」
伍子胥真的是一個狠人。
伍子胥、范蠡、伯噽,都是楚國出身的貴族,是為地地道道的楚人。
只不過伍子胥與伯噽家人都被楚國暗害,之後被迫顛沛流離,逃亡吳國。
這兩個人,與楚國是有着深仇大恨,巴不得楚國更落魄一些。
所以,伍子胥的話音一落,在一邊的伯噽便附和道:「御史大夫所
第448章 弔民伐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