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不是沒有道理的,但一個不滿周歲的嬰孩,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如何能看得出端倪?
朱姬對待吳熙,實在是有些苛刻的。
對於她望子成龍的心情,慶忌能理解,只是期望朱姬不要做得太過分。
家宴結束後,慶忌就領着王后季蔻回到椒房殿。
自始至終,季蔻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樣,精神有些恍惚。
慶忌為防止季蔻摔着,特意扶着她進入椒房殿的。
床榻之上,慶忌看着欲言又止的季蔻,只是輕笑一聲,問道:「王后,有話但說無妨。」
「大王,臣妾可否逾禮問一句?」
「說。」
「大王日後若立儲君,不知是擇賢?擇嫡?或是擇長?」
聞言,慶忌怔了一下,暗暗思襯起來。
歷朝歷代的繼承制度,即宗法制實際上是有所不同的。
有夏、商、周三代,夏朝的帝位由兒子接任,偶爾也有傳給兄弟的。
商朝的帝位大多傳給弟弟,最後由最年幼的弟弟再傳給長兄的長子,或以行傳給自己的兒子。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建周,都於鎬京,並改「帝」為「王」。
周王朝的王位明確規定只傳長子,而且是「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
周王朝的這一制度就是宗法制,它與華夏姓氏有着直接的關係。
宗法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制度,其主要精神為嫡長子繼承制,這是一種以父系血緣關係親疏為準繩的遺產(包括統治權力、財富、封地)繼承法。
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天子按嫡長繼承制世代相傳,是天子大宗,其他不能繼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為諸侯,他們是從屬大宗的小宗。
這些諸侯也是按嫡長繼承的原則世代相傳,非嫡長子則由諸侯分封為卿大夫。
諸侯對於這些卿大夫來說,又是「大宗」,依次類推。
大夫以下又有士,士是貴族階級的最底層,不再分封。
在這樣的情形下,在天下形成了以天子為根基的宗法系統。
即,宗周天下!
吳承周制,在吳王諸樊之前的吳國歷代君王,基本上都恪守宗法制,立嫡立長。
只是在吳王壽夢時期,更看着小兒子季札,故而擅自篡改了這一宗法制,讓諸樊、余祭、夷昧、季札四人兄終弟及。
但是,在傳到慶忌的祖父,即吳王夷昧的時候,季札辭而不受國君之位,於是夷昧就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吳王僚。
這就導致吳國的國本動搖,諸樊之子闔閭不服氣,以專諸刺王僚,終於引發吳國內亂。
及早的確立國本,其實對於吳國是有着莫大的好處的。
然而,此時的慶忌卻不以為然。
「王后,不論是立嫡、立長,還是立賢,都要視形勢而定。」
慶忌輕笑一聲,說道:「寡人尚且年輕,春秋鼎盛,待公子們長大成人之後,寡人再考慮儲君之事罷!」
慶忌給了這樣一個回復,顯然是不能讓季蔻滿意的。
正所謂知夫莫如妻。
跟慶忌同床共枕這麼久,季蔻又怎能不懂得慶忌在立儲君這一大事上的心思?
的確,慶忌今年不過二十三歲,尚且年輕,但日後的事情,誰又說得准?
而按照慶忌的性格,儲君,即未來的吳王是嫡子或是長子都無足輕重,重要的是賢明能幹!
慶忌能為後世之君打下一片偌大的疆域,能稱霸天下,但是後世之君能否守住吳國的霸業不衰,並貫徹慶忌的國策,讓吳國進一步強大?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所以慶忌暫時是不去考慮儲君的問題,因為實在是為時過早!
但,慶忌能做到將自己的兒子們都一視同仁,好生栽培,凡是有出眾的兒子,慶忌都會取其中最賢明能幹的人,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至於會不會進而引發殘酷的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