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虎》電影殺青時,包括人工和拍攝成本,花費了5500萬元。剩下4500萬元,可用於後期製作。
對於荷里活頂級特效大片而言,4500萬港元的後期特效,自然是二流水平。但在亞洲砸這麼一大筆錢做特效,確實算是大手筆。
除了像《英雄》這部3000萬美元的大片之外。
《海虎》對於特效的重視,已經達到了亞洲頂級水平。比《風雲》、《中華英雄》、《拳神手套》、《少林足球》等等最近幾年的華語特效電影,都要超出一個檔次。
而且,相對於《英雄》大量特效是荷里活特效的特效師做出來的。《海虎》才算是集中華語電影行業特效精英,代表華語電影特效水平的新里程碑。
「朱先生,久仰了,您80年代既非常有眼光創辦了先濤數碼,是亞洲電腦特效的先驅,不僅僅是香港,大陸、韓國、日本,都有您的徒子徒孫,可以說,沒有先濤數碼,亞洲的電腦特效,發展至少會遲緩數年!」王啟年笑道。
「呵呵,我有你說的這麼偉大嗎?」被王啟年這樣的知名大導演吹捧,先濤數碼公司主席朱家欣不禁有點得意。
其實,朱家欣早年倒不是立志於推動亞洲電腦特效技術這麼狂妄的想法而創辦先濤數碼的。而是因為——在電影行業他高不成低不就,僅是一個二三流的人物,所以,一直找一些競爭不激烈,別人不做的空白領域去做,最終。他選擇了做電影特效。結果,先濤數碼逐漸做成功了,成為亞洲最具品牌口碑的特效工作室。
與美國的特效工作室相比,先濤數碼自然是不夠看了,但是此時的先濤數碼,在亞洲幾乎是沒有對手的。
即使再過十年。先濤數碼也是亞洲最著名的動畫特效公司。
王啟年的小夥伴公司雖然也搞影視特效,但不得不承認,跟先濤數碼對比,還是有一點差距。
如果說先濤數碼已經做到世界二流,亞洲第一流的話。小夥伴公司的特效,只能算世界三流和亞洲二流。比國內很多的影視公司強一點,但跟先濤數碼對比,至少還是有三五年以上的技術差距。
小夥伴公司的技術水平,大致上能達到先濤數碼做《風雲雄霸天下》時期的水平。但這是98年的作品。先濤數碼這幾年,技術積累之後,早就比之前更進一步。
所以,《海虎》特效的製作,並非是小夥伴公司包攬。而是小夥伴公司、先濤數碼和意馬國際公司三家共同製作。
其中,六成特效訂單是先濤數碼吃下。小夥伴公司和意馬國際則是分別拿兩成,這也是按照三方的技術實力來分配蛋糕的。
三方聯手,超過50名特效師。開始將剪輯好的電影鏡頭,按照劇本需要。大量的加入了特效鏡頭。
這些特效鏡頭的辛苦程度,實際上,也並不亞於電影拍攝。
甚至,勞動量和技術含量有過之而無不及。並非是很多人想像中,動一動鼠標和鍵盤,電腦給給你合成特效鏡頭。其實。這些特效鏡不是電腦給你做出來的,電腦和軟件中,至多有一點可供參考的素材。高水平的特效,還是需要特效師們動手一點點的創作。這跟畫家作畫,動畫師做動畫。沒多少區別。
比如,《海虎》裏面很多鏡頭大的山崩地裂,海水沸騰,颱風席捲。但實際上,拍的時候,劇本裏面寫着這些畫面,攝像機拍出來的是沒有的。這些都是要靠特效師們加特效,如果沒有加特效,電影會非常難看,比小成本電影還要難看。
因為這些鏡頭,加特效之後會非常恢宏大氣,但如果不加特效,就會顯得像傻逼一樣。本質上,特效大片和不加特效的片子,拍攝的理念有時候都是不太相同的。
頻繁加特效的導演,構思出來的鏡頭。和沒考慮過加特效的導演們,有時候,拍電影的思維都是不一樣的。
當然,《海虎》用作特效的預算只有3500萬元,音效和音樂方面,也是砸800萬元。很多的導演,對於cg特效很重視,但最基本的配音、音效和音樂,卻是馬馬虎虎對待。這無疑會讓很多大製作的觀影體驗,大打折扣。
王啟年自然知道,《海虎》純屬燒錢出來的爆米花電影,跟美國的超級英雄大片,以及早年
第二百七十三章 《海虎》和《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