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小夥伴集團財務部分將去年全年的財務報表製作出來,公司的股東和管理層也開始匯聚,召開小夥伴年會。
去年一年內,小夥伴集團的整體營收規模突破2000億元人民幣,淨利潤也高達270億元之巨。
除掉債務和上市公司市值的泡沫(小夥伴內部統計資產按照淨資產計,不按照持股市值計。嘉禾市值漲到600億元,但小夥伴集團的財務上僅按照大約70億元的淨資產來算)之外,小夥伴公司真實的淨資產規模,也達到了600億元之巨。
除此之外,小夥伴公司持有的房地產,不僅僅不算增值,而且,統計上只算折舊。比如,小夥伴公司斥資百億投資房地產項目,每年要扣掉十億元的折舊成本。把地產項目當作消耗品,而不是保值增值的投資。百億投資的地產項目,十年後依然還在,甚至甚至了很多倍。但是,小夥伴公司賬面上,這些資產已經折舊成0了!
這種保守的統計方式,每年折舊掉的不動產都是幾十億元。可以說,小夥伴每年的資產是少算了幾十億,十多年來至少有數百億元的房地產資產,在賬面上已經是0!折舊完成的房產,若是按照市場價出售,賣出千億元不成問題,但小夥伴公司淡定的把它們進行折舊,本質上,折舊也可以起到避稅的效果。
當然了,以600億元衡量小夥伴的價值,這顯然是小夥伴公司財務統計方面的保守,以及讓利公司的員工股東。
早年是贈與員工和管理層股權,表彰優秀的員工。現如今贈與股權的表彰體系依然存在,但與此同時,小夥伴也對沒有達到做出傑出貢獻程度的普通員工,也給出了現金認購股權方案。
小夥伴公司成立專項基金,以淨資產的價格回購一些離開小夥伴公司職員的股權,讓小夥伴集團的股份持有者。永遠都是小夥伴體系內部的員工和管理層。市場上很多的野蠻人,想要認購小夥伴股權幾乎是不可能,因為,小夥伴嚴苛的體制。讓外部再多的資本,也難以購買到一股小夥伴集團的股權。
而小夥伴的專項基金回購的股權部分,則對於願意購買股權的員工進行出售。出售的價格,自然也是按照每股淨資產來算的。
所以,小夥伴公司的員工。每年認購股權都是很踴躍的。不過,可惜股權數量是有限的,所以,小夥伴公司規定,每年認購金額,最多不得超過工資的一般。這也限制了內部員工的認購數量,與此同時,也避免了外部資本勾結內部員工,利用員工的身份,認購大量的股權。享受小夥伴公司的福利。
事實上,以小夥伴公司淨資產價格認購股權,一直是小夥伴公司員工的福利制度之一,有效的提升了員工財產性收入。
試想一下,去年小夥伴公司每股淨資產才不到400億元,但一年賺的錢已經接近於淨資產。這樣的股權,按照淨資產的價格認購,若是放到資本市場出售,保守估計也會有資本願意用淨資產十倍價格認購。
事實上,王啟年這也是效仿華為模式。讓更多的高管和員工獲得股權激勵,另外,就是慷慨的分紅。
以前發展初期,小夥伴的分紅是比較少的。但現如今小夥伴的利潤,在國內的民營企業裏面堪稱的響噹噹的。
華為、聯想、騰訊、萬科那樣的企業,淨利潤也不能跟小夥伴相比。
事實上,聯想也是有管理層持股,但持有聯想股權的更多是外資。更加上,聯想是上市公司。一堆條款限制,持股的員工也享受不到什麼好處。
華為模式則是管理層和員工持股,股權非常分散,幾乎沒有外部資本成為華為的股東。股東和員工利益一致,這樣華為更站在專業的角度,平衡員工短期分紅利益,以及公司長期投資的戰略。大家都是內行人,誰都糊弄不了誰,所以,公司可以理智和科學的發展。
而華為分紅也是非常慷慨,每年都有巨額的分紅,與此同時,也有員工願意拿分紅認購股權。員工踴躍的認購,這主要是因為內部人士都看好公司的前景,願意跟公司利益捆綁在一起。
王啟年認為大規模分紅,更能激發內部的激情和凝聚力。如果,公司只發展不分紅,那麼員工持股又有什麼意義呢?
對此,今年的分紅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