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寺。
萬曆年間魯王府在盤龍山下建寺廟一座,寺廟內用白石砌成白塔,山下原有建村於洪武年間的東野村,因此改名白塔寺村。
「這是你們爺爺修建的寺廟。」
朱壽鏞是第六代魯王朱頤坦之子,也是第七第八代魯王的弟弟,初封泰興王,崇禎九年襲為第九代魯王,他死後,第三子以派為十代魯王,六子以海為十一代魯王,如今稱帝,故朱壽鏞被追尊為世祖皇帝。
朱以海的祖父朱頤坦是個既孝又善的藩王,經常賑濟災民百姓,得到朝廷七次嘉獎,受其影響,朱壽鏞也是個仁善賢良的郡王,他樂善好施,多次救濟饑民,還崇佛禮教,多次派人到雲台山的三元宮等進貢財物。
盤龍山下的東野村,也是魯王府的田莊,後來劃給朱壽鏞,他偶爾也會來此,後來還特出銀在山下修了白塔寺。
只是如今一切物是人非。
白塔寺還在,寺里的和尚卻都不見了,原來寺里的佛像上的金漆也都被颳走了,剩下殘破的佛像,露出裏面的泥胎木偶。
銅佛像更是一尊不剩。
山下的村子倒是很熱鬧,朱壽鏞繼位魯王后,把這個莊子還有隔遼河相望的對岸雲山、四基山、臥虎山、九龍山、凰山這幾座山下的莊園,都給了朱以海這個庶六子。
魯王府二百多年封鎮兗州,擁有各種田地折合有萬餘頃,這些王府莊田,分成屯、廠、營、寨、廳、村、莊等各種名字,均為王府的佃戶村。
以前這些王莊,也都是招佃出租,只有小部份是用奴隸或雇長短工經營種植的。
白塔寺村原有二百多戶佃民,有田地一千一百畝,這些地不全是在冊的良田,在冊的僅有小部份,有許多地是荒地、山地、河灘地等。
在位置上,白塔寺村等正好處在兗州磁陽、曲阜、鄒縣這三縣的交界者,這幾座山倒是成為這三縣的高地,遼河、白馬河都發源於此。
朱以海南下逃亡後,魯王府的莊田,也曾被佃戶占種,更多的是被如孔家等豪強勾結清廷地方官吏,各種低價變買,甚至直接報荒侵佔。
不過朱以海光復山東後,也是毫不留情的清理田地,不僅是魯王府的莊田,所有的軍屯、官田等都統一清理。
魯王府的地也被收回,但朱以海只留了一成的地,其餘九成交給朝廷入官,再充做驛租、公廨租、學租、等公租田,剩下的則變價賣給將士、官吏等。
他在山東保留了一千八百頃地為皇莊田,在各個府縣鎮總共劃設一百個莊子。
其中磁縣、曲阜、鄒縣這三縣的三個莊子五十四頃地,就都是在盤龍山等這一串山這裏,也基本上都是原來他自己的莊田。
總共六個莊田,五千四百畝地,原來六個莊子不止這些地,比如白塔寺村就有一千一百畝地,朱以海的莊子就留了九百畝地,剩下二百畝地,是入官,然後變價賣給這裏原來的佃戶。
「這些都是咱們的佃戶嗎?」
「嗯,白塔寺現在重新安置落戶二百戶人,有一千多人口,朝廷給他們變價售地,每戶是變價賣了六畝地,除了我們莊上拿出來的二百畝地,還從周邊的官田中拿出一千畝變價賣給他們,上田才做價三兩,中田二兩,下田一兩,許十年償還,先償本,最後付息。」
這種變價,相當於是零首付,十年分期,前十年還僅需要分期還本錢,到期才付息,利息也低,也就五個點,在這個時代,這樣的購地方式和利息率,跟白送一樣。
對於朱以海來說,這是生產資料的重新分配,打破明末以來的土地嚴重兼併問題,能極大的緩解社會矛盾。
表面上看朝廷把能收租的官田這般低價變賣,以後改收稅,相差四五倍收入,但長遠看是很划算的。
現在白塔寺村的這二百戶村民,也還有一些是原來的老佃戶,甚至他們也還認識朱以海,畢竟這裏以前是朱以海父子的莊田,他們每年都會來住上一些時間。
皇帝把地變賣給他們,一戶六畝,雖然還不夠一家人溫飽,可畢竟是有自己的六畝地,不足之處,皇帝也安排好了,皇莊的九百畝地,僱傭他們幹活。
朱以海沒有直接佃租給他們
第690章 自營皇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