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多前。
在確定了建造飛機後。
小趙很快便實現了自己的承諾:
在籌備各類礦石物資的同時,還迅速組織起了一支龐大的團隊。
這支團隊總人數七百出頭,大約有一半是工匠,一共三百餘人。
其中頂尖的濟公除了齊格飛之外。
還有三位來自各地的超一流工匠,也就是宋代的『八級工』。
這個比例其實很正常。
以1959年為例。
當時全國技能勞動者超過7000萬人,其中被機械部記錄在檔的八級工一共有一千三百多位。
第一代潛艇,第一枚導彈,第一顆原子彈, 第一顆航天衛星都和八級工們的辛勤付出是分不開的。
眼下宋朝的人口數量大約一個億,雖然從事手工業的勞動者數量沒有後世那麼多,但出三五個八級工水準的大牛還是很正常的。
畢竟八級工的關鍵在於手工能力,和機械以及科技基礎的相關性有肯定是有,但也不算特別緊密。
比如累絲,比如點翠,難度上絲毫不比八級工的要求低。。
按照徐雲的計劃。
在整個製作過程的後半階段。
這幾位工匠將會負擔起重要的鑄模任務,直接決定飛機的成品率。
而除了工匠模塊之外。
團隊那剩下的二分之一的組成人員,則都是由小趙招募而來的......
數算專家。
就像之前說過的那樣。
科研,永遠都不會是一個人的事。
由於有上輩子的經驗,徐雲在發動機的參數上可以靠着自己——或者說只能靠自己來進行設計。
因為這個時代除了他,沒有第二個人具備發動機的設計能力。
但除了發動機設計以外,很多數據的計算就必須要依靠他人協助了。
這批數算團隊招募自全國各地,負責人以老賈為主。
同時韓公廉、劉益等人也在團隊中擔任了中高層的職位。
雖然他們同樣不具備發動機以及流體相關的知識儲備,但計算能在這個時代卻處於頂尖。
在某些情況下,徐雲只要給出條件和方程。
縱使概念有些超綱,一個數十人甚至更多的小組演算之下, 也依舊能夠得出成果。
畢竟在向太后逝世到政變的那三四個月時間裏,徐雲可沒少給老賈等人灌輸新鮮知識,甚至涉及了部分——注意是部分的微積分知識。
這支數算團隊也被安置到了制器局內, 小趙為他們規劃出了一個龐大的院落。
當徐雲來到院落入口處時,院落中正顯得非常熱鬧:
或許是場地有限的緣故,此時明明已經入夜,院落中卻依舊擺放了大量桌子,上百人在當中做着數學演算。
其中有獨自一人默默計算數據的。
也有三三兩兩分工合作的。
還有一些似乎遇到了某些問題,正聚在一角小聲的進行着討論。
例如此時靠近入口的一側,便有七八位文士模樣的數學家在交流着什麼。
徐雲見狀順勢走到幾人身邊,饒有興趣的聽了起來。
率先開口的是一位穿黃色衣服的中年人,只見他指着桌上的兩張算紙,說道:
「歐兄,閥片厚度為百分之一寸,噴管截面設為天元,容積已定,可為何你我所算的結果卻不盡相同呢?」
另一位黑瘦男子聞言伸出手指,在某個欄目上劃了一橫:
「鄒兄,依小弟看來,你應是算錯了那個名為『軸向力』的數值。」
「它的前式理應是三分之一,而非四分之一矣.....」
黃色衣服的鄒姓文士卻搖了搖頭,說道:
「非也非也, 吾乃是按桐嶼先生所教的曲線狀漸變方程入的手,數值必為四分之一,錯的是你.....」
徐雲聽了一會兒,差不多明白了這幾位文士在糾結的問題:
簡單來說,這是一個同等推阻比定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