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下午五點多點到的兗州市王因鎮王因村南面的一片稍隆起的台地上,許樂等人路過一條古老的泗河,北面與村莊鄰近,中間有一條東西向窪溝,許虹下了車跟大家說道,「這就是泗河」,聽着許虹說的泗河,許樂不禁想起了師爺,也是叫「四河」啊,到底是啥意思呢?
王因遺址南北長約三零零米,東西寬約二零零米,總面積約六萬平方米。愛字閣 m.aizige.com其保護範圍以保護標誌碑為基點,向東一零零米、西一零零米、南三零零米,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範圍外緣向四周延伸各五零米,外緣面積也有一二萬平方米。該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以大汶口文化為主的遺址,它的發掘對研究大汶口文化早期社會性質提供了依據。
徐水波給大家介紹着,「遺址東二公里為古老的泗河,遺址北側有一條古河道。共進行了七次發掘,揭露面積一零一八零平方米,發掘出新石器時代墓葬八九九座,房址一四座,灰坑四二三座。除大量石、陶、骨、玉、蚌、牙、角質器物外,還出土了不少的動物遺骸等。
王因遺址分為五層,二至四層為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層,第五層為北辛文化晚期地層。王因遺址墓葬全部出在大汶口文化地層中,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合葬和二次合葬佔一定比例,側身和曲肢葬為數較少。」
大家看着這些葬穴,看着人的模樣,「為什麼都是合葬啊」?
許虹一下就笑了,「師叔,我跟您說,我覺得大洪水是持續的,當然這個持續是指從大歷史周期來看啊」,許樂點着頭,看着這些不同分期的泥土,用手摸了摸!
「王因遺址墓葬區是全國最大的史前墓地之一和發現墓葬最多的氏族公共墓地。王因遺址的發掘以墓葬區為主,尚有大面積的生活區保存完整。王因遺址中出土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墓葬隨葬品以及亞熱帶動物遺骸,為研究史前生活習俗、埋葬方式、人類體質特徵和史前環境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王因遺址所反映出來的大汶口文化和北辛文化,從而對確立兩種文化的傳承關係,提供了非常關鍵的地層依據」。
徐水波說完之後,看了一下許虹,「你接着來」!
「師叔,我覺得咱們估晚了,它應該是北辛文化向大汶口文化過渡的表現。最早的文化現象甚至可能早於北辛,或為後李晚期。大概一直到最後,才算過渡到大汶口文化。而且,它的大汶口文化面貌並不典型。」
「為什麼」?許樂問道!
「您看」,許虹指着對面的村莊,「兗州地處齊魯省中部略偏西,泰沂山脈的西南側,境內除有一座不高的嵫陽山外,全境地勢僅西北部略高,其餘均為沖積平原。遺址東四公里為泗河,遺址北側距王因村約一五零米。遺址與王因村隔一條似溝窪地,地層結構存有砂石層,應為一條曾經的古河道。遺址位於隆起高地的最高處,遺址的核心位置比周邊高一.五米,在此等高線範圍內正好是遺址的核心區域,只有西區、南區和北區西北的一小部分位於一米與一.五米等高線之間。遺址中最早的房子四座都在北區的t二六六、t二六七兩個探方範圍內,探方的位置又位於北區的最南面,與中區僅隔一條道路,正是由於道路的壓占才把遺址分為中區和北區的,實際上還是應該把本遺址作為一個整體才能正確理解文化遺存的分佈。」
許樂點點頭,這個沒問題!
「從幾個地層剖面看,王因遺址的北、中、南、西四個區域都是四層堆積,好像各地層形成的時代和機制相同,實則,各區地層堆積機制存在明顯差異,形成時間也各不相同。
北區有些探方中出現第五層堆積,這裏是遺址中堆積層次最多的地方。北區雖然只有局部存在第五層,它出現的位置在探方t二六六和t二六零及其以南,且尚未到盡頭,土褐灰色,厚約一零~五零厘米。說明當時北區此地曾被沖刷,土色是河湖相堆積。據南北向的地層剖面顯示,這裏最早期有一條河從東向西流過遺址北區的南部。第四層土色灰黃,厚約五~八零厘米。地層堆積厚度的差別大說明此層形成時有大量泥沙堆積。與前一層土色的變化,土色由褐灰色變為灰黃色是由於洪水帶來地表新泥土的緣故。而較深顏色的地層是長時間積水,泥土中的腐殖質較多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