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對於遼餉的考核極為嚴厲,指定遼餉必須要收齊,一分都不得拖欠。讀字閣 www.duzige.com
為了更好的征遼餉,甚至開出了分期付款的法子。
第一期是在正月時連預征完納加派四分,第二期是在四月完成納加派三分,雜項三分。
第三期則是在六月時完納加派三分,雜項三分,第四期則是在十月時雜項十分全完。
催科太急,先不說百姓能不能活,破壞了他們納稅的習慣,同樣使得地方官人心惶惶。
官員們經常受到懲罰,有些地方官因為崔征太急生變,被百姓所殺,或者是怕被抓走畏罪自殺。
催的越急,大明各處拖欠的賦稅反倒越多。
可是這數百萬兩的遼餉,當真能全部用於遼事上嗎?
首先是錢糧由各地運輸到戶部,戶部在押運到遼東,期間經過許多運輸,轉交。
錢糧的虛耗,人馬的不實或者濫竽充數。
袁崇煥還是撫臣的時候上報遼東不滿八萬人,軍餉則是按照不到十一萬人發放的。
光喝兵血算什麼,還要喝馬血!
拿着銀子買馬,少了銀子不見馬是常有的事情。
有點良心的則是少了銀子買瘦馬交差,因為馬過不了多久就死了,便可以吃肉啃骨頭。
由此,遼東兵不成兵,馬不成馬。
侵吞則是更為常見了,解運、轉交過程當中,運官、邊鎮委餉的官員和軍隊中的將領,對糧餉的侵沒剋扣。
光是遼餉的運費就是極大的負擔。
運送糧草得廣備牛車,對人糧,牛料等運輸所需要的費用,保守估計就要超過百萬兩銀子。
至於為啥費錢,因為有人要賺運費錢。
從潤豐運糧到相隔三百里外的山海關,每一個小車運草五十小束,給腳錢二兩八錢。
到了地方你想回來,就算賣了驢車回來,都不可能。
後面漲價到三兩也沒人去,車戶都逃光了。
你若是問這種車能載多少米?
只能承載三石。
一束草不過四分,連同糧食三石,用腳銀三兩。
再從山海關運送到千里之外的遼陽,運費只會蹭蹭往上漲,關鍵是這點腳錢還落不到運夫手裏多少。
至於走海運,從官員的報告上可看出,運糧船從天津出發,越過大洋,那遇到的不是大風就是大浪,糧食的船都沉底了。
十次有七八次能成功到達遼東便算大功勞了,至於到了遼東那幾次,出發前與出發後船數不一。
問就是中途運糧船沉了多少艘,問的話就都是天災,不是颳風就是下雨,把船都給刮沉底了。
至於是真的沉底還是另有他用,就看具體情況了。
總之大明流傳一句話,援遼之舉最苦累的便是海運。
所以大明運輸遼餉,無論是陸路還是海路,損耗都極為驚人。
錢糧的侵沒、剋扣在吏治敗壞的現在,普遍存在於九邊,餉司、將領從中得利,不知道要耗費多少錢糧。
在遼餉不到位的情況下,許多士卒的生活保障就沒有了。
尤其是戰亂一起,邊區物價上漲,縱然是足額發放,也不夠花的,更不用說還不是足額。
這就不要怪士卒戰鬥力下降以及訓練不嚴格,軍紀不嚴明了。
被徵收賦稅百姓的日子不好過,可是得到了遼餉的士卒日子同樣也十分艱難。
錢糧都去哪裏了?
待到攝政王多爾袞入主北京,宣佈從順治元年開始,所有加派全部取消,違者重罰。
可當真實行了嗎?
無論是關稅還是鹽稅都比大明的要高,還能收上錢來,大抵是用刀把子說話的。
崇禎下達了增派遼餉的聖旨,不知道又能激出幾波反賊出來。
河曲縣。
鎮撫司的院子開展一系列學習。
旁邊的炮兵在學習火炮彈道學。
因為在大明之前的兵書,幾乎都沒有提到火炮的瞄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