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倒是有些不滿意此番的戰果,這些明軍人數不算多。
而且審問俘虜之後,那個領頭的官軍是左良玉麾下的將領,只是偏師。
尤其是圍困這波官軍之後,其餘官軍根本就沒有救援的打算。
他已經給了這波官軍掙扎的機會,且故意放跑了幾個信使去求救。
但偏偏無人來援!
李定國不覺得自己冒充張獻忠的消息走漏了。
最終只能怪罪於明軍的傳統技能: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
如此想來,在邏輯上便順通許多。
李定國取得了大勝之後,給了楊嗣昌極大的壓力。
畢竟左良玉不聽他指揮,對戰張獻忠打了打勝仗。
汪雲鳳聽了他的指揮,對戰張獻忠,被打的全軍覆沒。
如此戰果對比,更加讓眾將對楊嗣昌的軍事指揮能力不相信了。
此人要是真有指揮能力,在清軍入塞的時候,為何還會毫無作用?
讓清軍擄掠那麼多還平安順利的返回遼東,甚至連最能打的督師盧象升都戰死了!
先前楊嗣昌制定的十張網計劃,抓住了高迎祥不是挺有成效的!
怎麼親自指揮作戰後,他就變得如此拉了?
左良玉、李國奇、鄭崇儉等人皆是為自己沒有聽從楊嗣昌的調令,感到慶幸。
什麼叫做窮寇莫追啊?
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他楊督師果然沒有洪盧二人強。
在他的指揮下作戰,遲早得被他給坑死嘍。
楊嗣昌初出茅廬第一次當督師,但底下的軍將們可不是第一次給督師當打手。
但楊嗣昌不覺得原因是這樣,還在他身上,錯的別人,絕不可能是我。
他堂堂督師,身負皇命,打了敗仗,這鍋能按在自己個的頭上嗎?
要怪就怪底下的諸軍不配合。
若是大軍齊發入川,那張獻忠如何膽敢設伏?
不遵從他調令的那麼多人,楊嗣昌思來想去,先把左良玉給排除在外。
畢竟這個人是有能力的,以後剿匪還得用到他。
挑來挑去,他發現陝西總督鄭崇儉可太適合背鍋了,就是此人畏戰不前,才導致大敗。
楊嗣昌在崇禎手底下效命如此長的時間,對於「分鍋」的經驗是極為豐富的。
於是,崇禎就接到了汪雲鳳全軍覆沒的消息。
以及楊嗣昌彈劾鄭崇儉的奏疏。
他才得知本來剿匪進展好好的。
但是主要是因為鄭崇儉,抽兵回河南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
崇禎小脾氣一下子就上來了。
楊愛卿為國家奔走年紀輕輕便鬚髮皆白,你鄭崇儉還敢拖他的後腿?
整個大明,誰不知道楊嗣昌是朕的寵臣?
敢跟他作對,你真是不知道死字怎麼寫的!
崇禎立即下旨把鄭崇儉革職查辦,命令丁啟睿前去代理軍隊,順便請他來詔獄反省。
再命令御史核實鄭崇儉說他有病的事情,是真是假,若是真的,就待在詔獄這輩子都別出來了。
誰敢不配合楊嗣昌剿匪,必定受到朕重重的懲治!
鄭崇儉萬萬沒想到皇帝已經偏聽偏信到了這種地步,造成這種局面的人主要就是楊嗣昌。
可陛下似乎根本就沒想過。
四川巡撫陳士奇的情況,比鄭崇儉更糟。
楊嗣昌原本想把張獻忠、羅汝才圍殲於楚蜀邊界的竹山、竹溪、巫山、大昌、大寧之間,怎料突然遭遇大敗!
「張獻忠大軍」解決追兵後,直逼重慶。
川西還有錘匪,兩方若是會和在一起,那圍剿的難度,會指數級增長。
楊嗣昌對陳士奇非常不滿意,直接發檄問陳士奇。
你用何兵防守?
何兵出戰?
兵若不足,從何處徵調?
守兵有何補充?
陳士奇似乎全然不知,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