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范文程怎麼想,明軍撤退,清軍深入追擊。
洪承疇則是執行以攻為守的策略,叫人勐打勐沖。
雙方連續打了好幾場仗,連連沖戰。
女兒河沿岸一路躺下了許多人。
直到明軍撤到山嶺,縱然連皇太極也不敢輕易派人追擊了。
這種地形及其容易打埋伏。
再加上范文程把自己的擔憂說出來了,萬一錘匪也在這裏準備借用明軍之手埋伏咱們大清,豈不是越發的吃虧?
這種極難的撤軍路線,着實是出乎了皇太極等人的預料。
洪承疇從松山大營出發,先虛晃再虛晃,最後不玩虛的了。
經此一戰,清軍軍心、戰心已散,無心再戰,都想着回去保住自己的家產。
皇太極只是咬掉了明軍的兩三萬人,可己方也損失數千人馬。
為此得到了被燒毀的錦州,他也只得下令把松山城夷為平地。
只能攻取塔山、杏山。
為此也只是舊事重提,繼續採取挖掘壕溝圍困的法子對付堅守的明軍。
在洪承疇率部走山路的時候,多爾袞移軍塔山,用紅夷大炮轟城。
第二天,城牆就被轟開,清步騎一同湧入。
至於杏山,不等清軍集中發射火炮,轟擊杏山,便有城中百姓開門請降。
就在明清雙方在女兒河河畔相互廝殺那幾日,馬科等人早就會同塔山明軍跑到寧遠城去了。
清軍歷時二年的奮戰,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大明關外重鎮八城已失過半,寧錦防線正在走向最後的崩潰。
唯一的遺憾便是,皇太極把殲滅戰,被拉扯打成了追擊戰。
不僅沒有俘虜他盼望了收降十年的男人祖大壽,更沒有俘虜洪承疇等一系列大明高官。
清軍表面上取得了大捷。
可是在錘匪的攪和下,這個大捷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
皇太極只能率領大軍返回盛京,以此來安穩軍心。
至於多爾袞等人部下,對於攻佔兩山,也沒什麼太大的情緒,因為他們也都想要回家看看。
正是因為他們都參與過劫掠大明,所以才會知道被劫掠過後有多慘。
錘匪把盛京周遭攪和一通,大明朝廷根本就沒有什麼想法和消息。
朝廷上下辦事搪塞拖延,根本就不已國家安危為念。
無論崇禎寫了什麼上諭,明旨,都是朝廷內外的搪塞擺爛。
畢竟闖賊、錘匪的威脅就在眼前,至於救援松山之事,根本就無暇關心了。
這些人乾脆放棄松錦,連洪承疇的死活都不在乎了。
萬一闖賊在洪承疇回軍之前,就攻破京師,他們還得做順臣呢。
現在大明根本就用不着面臨攘外還是安內的兩難選擇,直到此時他們才確切的認識到,不安內根本就無法攘外。
目前而言,李自成的威脅遠超賀今朝,更遠超關外的愛新覺羅。
崇禎一直都在期盼着能夠把洪承疇這支兵馬調進關內剿滅叛亂。
這樣,才有機會重振山河。
就剩下吳國俊這一支忠心耿耿的兵馬,崇禎認為不能輕動。
但這件事在內閣大臣們討論數日都沒有結果。
原因很簡單,閣臣們深知此舉意味着放棄寧錦防線以及大批國土,礙於名節考慮,他們故意推諉不決。
因為大家都不想承擔責任,甚至反對皇帝的建議。
除非皇帝自己要跟他們說決定放棄寧遠錦州等地,才能把他們全都調回關內。
崇禎則是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波人馬再不返回關內,那他這個皇帝真是要做到頭了。
故而一直在派人詢問吳國俊,那些蒙古人的動作如何了,可有消息從草原上傳回來?
對於這件事既然閣臣們不肯肩上扛起責任,崇禎只能在關外之地棄不棄上親自做出決斷,那就是放棄,然後退守山海關。
但閣臣們依舊不敢給洪承疇等人下令,故意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