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斯漁投的粉紅票。還有哪位親手裏有粉紅和推薦票的,投給泠水吧!‵(*^﹏^*)′)
「聽說這南昌有座梅嶺,不知離這兒遠麼?」劉青轉頭問朱安。
「回劉姑娘,梅嶺離這兒不遠,騎馬向西大約一柱香的功夫便到。」朱安態度極為恭敬。
「王爺可有時間陪我一游?」劉青對朱權笑道,她希望朱權能走出去,散散心。看到朱權的處境和苦悶,她忽然為自己這南昌一行感到幸運。
中國茶史上歷來就有「茶興於唐,盛於宋」的說法,在唐之前,盛行的是煮茶法,就是蔥、姜、橘皮等加鹽一起煮;唐時流行煎茶法,把餅茶烤後碾碎再篩過,水一沸時加鹽,二沸時舀一瓢出來,加入茶末攪勻,水三沸時把瓢里的水倒回去,停火,形成茶沫,最後酌盞分茶;宋時流行張宇初老道行的點茶法;元朝時香料調料與茶混煮的習慣被摒棄,「玉磨末茶一匙,入碗內研勻,百沸湯點之」,在飲茶方式和革新上為後世打下了基礎。
而飲茶風尚發生了劃時代意義的變革的,是明朝。這時候,宋元時期「全民皆斗」的鬥茶之風已衰退,窮工極巧的餅茶被散茶所代替,盛行了幾個世紀的唐烹宋點也變革成用沸水沖泡的瀹飲法。
而對飲茶方式的變革影響比較大的,就是明朝的寧王朱權。他最早提倡飲茶方式從簡,並且在實際操作上改革了傳統的茶具和茶藝。他簡化了茶器,摒棄了古人崇尚的金銀製品。追求自然、簡樸的石、竹等自然之物,對茶的要求。也是以葉茶之最。
而現在,劉青有幸穿越明朝。有幸認識朱權,有幸能親眼目睹朱權這個歷史上對茶有重要意義的人,慢慢愛上茶、研究茶的過程。這對於一心喜愛茶文化的劉青來說,那感覺就跟現代時追星族能近距離接觸自己傾慕的明星一樣。
所以現在在確認了朱權對她沒有傷害之心之後,她對於在寧王府住上幾天倒也不再排斥。
「現在?你旅途勞頓,還是明日再去吧。」朱權道。
「我一點都不累。現在還是中午呢,這梅嶺又不遠,上山走走正合適。」
「那走罷!」朱權倒也乾脆,說完便站了起來。朝院門走去。剛走了幾步,他停了停腳步,回頭看劉青已跟來,才緩步前行。
出了院門,朱六幾人跟了上來。小六子向朱權施了一禮道:「奴才去叫人備馬。」飛也似的跑了。
待他們走出大門口,已有幾匹馬和一大群人站在門口候着了。
「朱義,你過來。」朱權喚着。
一個面相精明的中年人跑上前來,給朱權施了一禮。朱權對劉青道:「這是我王府大管家,名叫朱義。有什麼事儘管差人找他。」又對朱義吩咐道:「這位劉青劉公子是本王的救命恩人,須得盡心伺候,不得有絲毫怠慢。」
「是。朱義見過劉公子,公子大恩。寧王府全府上下莫不感激涕零。」朱義恭敬地跪下,給劉青行了一個大禮。
劉青忙把他扶起來,對這古人動不動就下跪的習慣無可奈何。
朱權、劉青、朱安、朱義再加上朱六幾位共十人。騎着馬浩浩蕩蕩地朝西而去。到了山下,把馬栓好。留朱十一、朱十二看馬,其餘八人拾級而上。
梅嶺位於南昌西郊十五公里處。在江南最大的「飛來峰」上。原名飛鴻山,早在漢朝初年,就辟有驛道。西漢末年,南昌縣尉梅福為抵制王莽專政,退隱西郊飛鴻山。後人紀念他的高風亮節,在嶺上建梅仙壇,嶺下建梅仙觀,改飛鴻山為梅嶺。又因位於南昌城西,又名西山。梅嶺西臨鄱陽湖,北與廬山對峙,方圓一百五十平方公里,是中國古典音律和道教淨明宗的發源地。它以峰巒之旖旎,溪漳之蜿蜒,谷壑之幽深,岩石之突兀,雲霧之纏繞,風光之掩映,組成了梅嶺「翠、幽、俊、奇」的特色,素有「小廬山」之稱。自古以來,「洪崖丹井「、「西山秋翠」、「銅源三群」(瀑布群、梯田群、水碓群),就是文人騷客爭相題詠的著名景觀。
朱權被押送到南昌後,便經歷了廬山之禍,從祁門回來後又借酒澆愁閉門不出,對南昌這地方連東南西北都還分不清。
朱義作為大管家,主要業務就是管理王爺之大小事,對當地的各種情況自要了解清楚、爛熟於心,以備王爺隨時相問。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