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時期,宮廷內府收到了一部宋太宗賞賜翰林學士畢士安的《閣帖》法拓本。乾隆三十四年,即以此為底本,歷時三載,於乾隆三十七年春,將所摹刻的一百四十四塊帖版,嵌於圓明園之長春園中的蘊真齋廊壁二十四間迴廊之中,乾隆非常得意,將收藏此帖刻石的迴廊,更名『淳化軒』。」
「圓明園」周至聽到這裏又傻了,圓明園現在什麼鬼樣子可以說每個中國人都知道:「那不是又糟糕了」
啟老搖了搖頭:「乾隆《欽定重刻淳化閣帖》折式裝幀,函裝共十冊。濃墨擦拓,檀香雞翅木做封面、封底。黃色撒金冊頁引首和收尾。」
「帖前有乾隆三十四年二月六日御筆序文和『寓名蘊古』題字。冠以『欽定』二字。帖尾刻『乾隆三十四年歲在己丑春二月奉敕校正宋淳化閣帖初摹勒上石』篆書四行。由於《淳化閣帖》是『奉聖旨模勒』,它刻成後,甚至無人敢於擅自翻刻。」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一八六零年,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畢士安大部分底本與乾隆《欽定重刻淳化閣帖》刻本,一起被被焚,從此之後,已沒有一部完整的祖刻本和法拓本存世。」
「啊?」周至問道:「那流失到港島的那部?」
「其實《淳化閣帖》,除了乾隆復刻版本,還有明代碑刻本,拓本,歷代還有不少名家的摹本。」
「歷史上臨過《淳化閣帖》的書法家,皆為時代偏早且聲名卓着者,如元代最着名的書法家趙孟頫,『研習六年而得正果』,其書法成就堪稱元代第一人。」
「明代董其昌的書法園勁秀逸,平澹古樸,力追古法。蓋其生平多臨《淳化閣帖》,使其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
「縱覽古今書家,得以親見《淳化閣帖》並臨習之,無疑是難得的幸運和人生罕事。然而這些名家臨習《淳化閣帖》的作品,都沒有留世作品。」
「最終只有清初王鐸等少數幾位書法大家,有《臨淳化閣書卷》留下來,不過很短。」
「真正成冊,保留最完整的一套臨習作品,乃是乾隆十一子,乾隆朝着名書法家的愛新覺羅·永瑆,留下的《成親王全臨淳化閣帖》。」
「所以流失出去的,就是這個了?」周至問道。
「對。」啟老說道:「成親王永瑆,號少廠,乾隆帝第十一子。清朝着名書法家。生母為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大學士傅恆之女,即乾隆原配孝賢純皇后的親侄女。」
「史記『永瑆幼工書,高宗愛之,每幸其府第。』楊翰《息柯雜着》謂:『王得窺內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故書法大備如是,大抵皆從帖中問津,未深究古碑耳。』」
「禮親王昭槤《嘯亭雜錄》謂:『永瑆幼時握筆,即波磔成文,少年工趙文敏,又嘗見康熙時內監。言其師少時猶及見董文敏用筆。惟前三指握管,懸腕書之,故王廣推其語,作撥燈法。』」
「成親王永瑆書畫造詣在世時被廣為追捧,與翁方綱、劉墉、鐵保並列為『乾隆四大家』。」
說起來慚愧,周至對清朝的書法家,除了揚州八怪一個認不得。
清代的書法作品他也收藏了好幾個,但是都是在電視劇和里的大臣,根本就是看上人家的書法,而是看上人家的名氣。
啟老也是猜周至不知道,胡部長更是外行,因此才介紹得非常的詳細:「成親王作為皇族王爺,崇文愛墨,精於書法,曾書寫裕陵聖得神功碑,作《撥鐙法》,論懸腕作書之法。」
「因得皇太后賜陸機《平復帖》,遂名藏書處為『詒晉齋』,另有『看雲閣』、『聽雨屋』等藏閣,多宋元舊刻秘籍,宋元代的書畫為當時之冠。」
「成親王永瑆《臨淳化閣帖》一共十卷,乃是如今所存的《淳化閣帖》全品法帖孤本。其上鈐印為『皇十一子』,『詒晉齋』等,款識為『乾隆五十二年六月七日,臨三山殿東村宋榻本,皇十一子,余臨此本時,方學松雪佶體規模,閣帖用筆,一依趙法,己酉後,臨一遇則取華亭筆意也。辛亥五月。」
周至頓生景仰:「老爺子連法帖的款識都記得,這也太厲害了!」
啟老搖頭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