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只有討好皇帝的,卻沒人敢跟皇帝討價還價。你貢獻大,你有功勞,也全看皇帝的心意。
所謂雷霆雨露皆是恩,就是封建社會給予帝王的特權。賞罰分明的也有,苛薄寡恩的也沒人敢指責。
只不過,在天啟年間,皇帝的所作所為,不能說感恩圖報吧,但付出和回報卻能儘量保持着平衡。
要讓馬兒跑,就要給馬餵草。這是很樸素的道理,儘管很多帝王都把臣僚和子民的付出看作是天經地義。
正是稟持着這樣的理念,皇帝才對遼東毫不吝嗇地投入,給征戰沙場、保家衛國的軍人提高待遇。
糧餉充足是勝利的保障,既然要平遼滅奴,就別讓軍人流血又流淚。皇帝還不差餓兵呢,多簡單的道理。
對於臣子,甚至對商賈,皇帝也是同樣的對待。得讓別人樂於奉獻,要讓別人得到激勵,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而光索取不回報,那不是朱由校的作風。況且,那將使奉獻者逐漸失去積極性,使財源枯竭。
合作共贏的模式在逐漸建立,這也是朱由校要朝廷的財政擺脫田地賦稅的重要一步。
當然,沒幾個人知道皇帝的佈局,理解皇帝的長遠運籌。
但這並不重要,最多讓皇帝有點小寂寞,慨嘆一句「世人皆醉,朕獨醒」罷了。
掃視着殿下叩拜的群臣,皇帝表情莊重,透出一股不可冒犯的威嚴,輕輕向上抬了抬手,沉聲道:「眾卿平身。」
「萬歲,萬歲,萬萬歲!」
聽得這山呼萬歲的聲音,皇帝略微抿了下嘴角,笑意一閃而逝。
鴻臚寺官員先出班,對皇帝奏報入京謝恩、離京請辭的官員。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鴻臚寺報備好的,皇帝已說了要召見,自然是先行入殿覲見
入京述職的北方督撫幾經商議,終於制定出了讓皇帝滿意點頭的抗災救災的方案。
今天就要陛辭離京了? 按他們的級別? 皇帝召見,也是相當正常。
雖然對楊漣不滿? 但這些日子以來? 他和其他督撫商議方案比較認真,皇帝也沒有換掉他。
反正隨時都可以撤換? 不急於一時。楊漣又熟悉地方,能做好本職工作? 管好自己的嘴巴? 皇帝也可以忍一忍。
「眾卿皆是封疆大吏,重任在肩。地方安則朝廷安,特別是在大災害到來之後,安定地方救濟百姓? 更是朕之所期。」
皇帝把聲音放得緩和? 但神情卻很凝重,聲音也很低沉,「歷朝歷代,大災變幾乎都意味着大動亂。究其原因,只有兩個字『飢餓』。因災荒揭竿而起? 天下大亂,改朝換代者並不鮮見。」
督撫們躬身肅立? 早知道皇帝對大災害的來臨極為重視,但說到了「改朝換代」? 卻還是很少見。
嚴重程度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厲害呢,恐怕在皇帝眼中? 已經沒有了。
「眾卿臨行之前? 朕送你們四個字? 那就是『以民為本』。」皇帝的聲音還在殿內迴蕩,「民安則國安,民亂則國亂,切切謹記。」
皇帝的話停了下來,衝着內侍揮了揮手。宮人捧着托盤上前,這是皇帝的賞賜,每個督撫都有,也都一樣。
「微臣謝萬歲隆恩,謹記聖訓。」眾督撫跪倒謝恩。
楊漣嘴唇張了張,似乎有什麼話要說,但衣袖不知被誰扯了一下,只好無奈地閉上了嘴。
「既是於國有益,於民有利,楊兄又何必糾結於旁枝末節?」
「楊兄自承是東林黨乎?萬歲銳意進取,清除黨爭,楊兄欲為東林黨鳴冤叫屈?」
「在其位謀其政,楊大人已不是言官,萬歲亦無大過,你又何苦以進諫為己任,尋些並不確實的名頭,觸怒萬歲呢?」
「經世濟民,楊大人讀書時也抱着這樣的理想吧?既然任職一方,正可施展抱負。若萬歲震怒,罷黜去職,楊兄除了得到忠直之名,於國於民又有何益哉?」
楊漣想到了方震孺等人的勸說,也想到了萬歲所說的「沽直買名」,終於還是壓下了心中的不服。
皇帝見楊漣老老實實,心中鬆快了些。不是非你不可,讓你去做地方
第二百五十八章 付出和回報,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