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明朝開始內鬥的時候,劉元昭正在率領東部軍團進入李氏王國的領地,他是大明的死忠小弟,被滿清幾次打壓才降服。道友閣 www.daoyouge.com
要是有明軍從海上支援的話,李氏王朝就不會被滿清征服,就可以繼續威脅滿清老家的安全。
現在滿清已經滅亡,李氏王國依舊沒能與大明搭上關係,現在他們面臨的是劉元昭。他也需要征服這個國家,畢竟,李氏王國的地理位置很重要。
李氏王國現在的國王是李倧,朝鮮王朝第16任君主(1623年—1649年在位)。字和伯,號松窗,乳名天胤。
本貫全州,生於海州,是朝鮮宣祖李昖之孫,定遠君(朝鮮元宗)李琈之子,光海君李琿之侄。
李倧初封綾陽君,天啟三年(1623年)與西人黨金瑬、李貴等人發動宮廷政變(仁祖反正),推翻伯父光海君,繼承王位。
天啟五年(1625年)獲明朝冊封為朝鮮國王。在位期間內憂外患不斷,內部從李适之亂開始,各種叛亂或陰謀層出不窮;外部則處於明亡清興的東亞劇變期,朝鮮遭遇後金(清)的威脅與侵略,先後經歷了丁卯胡亂和丙子胡亂兩次蹂躪。
李倧被迫在崇禎十年(1637年)向清朝皇帝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並接受清朝冊封為朝鮮國王,使朝鮮的宗主國從明朝變成清朝。
順治六年(1649年),李倧薨逝,廟號仁祖(初定為烈祖),諡號憲文烈武明肅純孝大王(清朝賜諡莊穆,朝鮮內部不使用),葬於長陵。
朝鮮王朝時期,出於為尊者諱的因素,加上後世的朝鮮君主皆出自仁祖一系,所以當時對仁祖只能採取正面評價,其廟號為「祖」本身就是一種高度評價的蓋棺論定。
而在現代的朝鮮半島,對仁祖則普遍傾向負面評價。採取階級史觀的北朝鮮自不待言,韓國也是普遍否定仁祖。
仁祖的三田渡之降不僅依然被視為國恥,仁祖本人更被認為要對此負最大責任,光憑這一點就為以民族主義為政治正確的當代韓國所不容。
對仁祖的否定評價還與對另外兩個人的評價上升直接掛鈎,那就是光海君和昭顯世子。
韓國的主流觀點是光海君採取靈活卓越的外交政策,可以使朝鮮免受後金(清)入侵,而仁祖則囿於仁祖反正的大義名分而陷入對明義理的局限中,故無法像光海君那樣發揮靈活卓越的外交政策,導致朝鮮蒙受後金(清)入侵的劫難。
此後昭顯世子在清朝接觸了西方先進文物並對其產生濃厚興趣,使朝鮮出現了提前近代化的可能性,仁祖則被考證出是害死昭顯世子的幕後真兇,進而扼殺朝鮮近代化的萌芽的賬也被算在仁祖頭上。
仁祖在兩次胡亂時逃跑、降服及害死昭顯世子夫婦使他在當代韓國被視為執着權力、刻薄無情、罔顧百姓的昏君。
如此一來,仁祖成為朝鮮王朝27代君主乃至朝鮮半島歷史的君主中形象最差的一位。
只有極少數學者(如吳恆寧)對仁祖以肯定評價為主,認為他只是遭遇了一些不幸的歷史條件而失敗了。
現在的這位李倧,早已經沒了鬥志,對內正是鎮壓的時候,兩次滿清入侵已經讓他的聲望和威嚴被掃落谷底了。
李倧在聽聞華夏三萬大軍進入朝鮮後,第一時間就派出了使者前去華夏軍商談投降的條件,這件事情很快就傳到了臣子們的耳里。
不管是朝堂里的執政黨還是在野派都希望回歸大明這邊,對於國王的私自行動很是不滿。不過朝堂之中也有人在首鼠兩端。
對於朝鮮派來的侍者金自點,劉元昭還是選擇接見了他。
金自點,朝鮮王朝中期宰臣。字成之(一作省之),號洛西,本貫安東金氏。高麗王朝名臣金方慶之後。
1623年因參與仁祖反正而入仕,封洛興君。在丙子胡亂時為都元帥,貽誤軍機,並慘敗於兔山,戰後被朝鮮仁祖流放珍島。
1640年在仁祖的庇護下復歸政界,1643年到1645年三次出使清朝,晉封洛興府院君,歷任右議政、左議政,1646年成為領議政。
他掌權時對內勾結仁祖寵姬趙氏(廢貴人趙氏),對外則採取親清態度,引起朝野不滿。
1649年朝鮮孝宗繼位後,
第236章 兵臨李氏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