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大明朝往期的剿滅反賊流寇習慣,當然就是如同洪承疇那般全乾掉,當然有的時候也會選擇楊鶴那般剿撫並用。筆硯閣 www.biyange.com
然而這個時候的大明朝已經積難重返,朝廷財政匱乏,無力支持楊鶴的辦法,更不可能實現洪承疇的想法。
儘管後來孫傳庭殲滅李自成的主力,僅剩十八騎逃難深山,然而李自成進入河南,立馬又是百萬大軍。
這是朝廷無力賑災的結果,全都是因為沒錢造成的。
因為沒錢,所以說大明朝積難重返。
朝廷有錢,什麼事情都好辦,賑濟災民,流寇就沒了兵員;有錢,朝廷就可以募兵,也可以給邊軍衛所糧餉,沒有邊軍參與的流寇不堪一擊;有錢,火器質量好,不會讓自己人都不敢用,或者打幾炮打兩槍就炸膛。
萬曆三大征,明朝後期的輝煌,就是張居正改革後,朝廷積攢了大量錢財,萬曆自己也有錢,可以支撐這些戰爭。
而到了崇禎時,朝廷沒錢,皇帝也窮,還能做什麼呢?
而且作為內閣,應該發揮重大作用,但在明末,內閣完全沒有作用。
在明朝,內閣的作用極其強大,他既可以協調百官之間的矛盾,也要協調皇帝與士紳(官員也在其中)之間的矛盾。
同時,他也在調整,維持帝國的內政,軍事等大權,內閣不僅減少了皇帝處理政事的重擔,同時也可以讓國家穩定,不會因為皇帝昏庸,而朝政紊亂。
明末的內閣,一塌糊塗,連輔臣都可以任人操縱。
儘管明末時期,崇禎手底下有能征善戰的大將,有可以治世的文臣,但是面對一個連鹽稅商稅都收不上來的朝廷,他們也是徒呼奈何?
最後抱着為義理獻身的想法,抱着對皇帝,對朝廷的效忠,或是馬革裹屍,或是自刎也不投降。這是忠臣最後的倔強,這也讓明末充滿了悲壯而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劉元昭來到這個時代,第一想法就是推翻大明,大明雖然值得人敬佩,但是真的沒救了。
現在可以拯救的是這片大地,是活在這片大地上的人們。
經過幾千年的征伐與融合,用後世所說的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生存的土地。總不能讓華夏民族再度經歷鴉片戰爭後百年的恥辱吧?
為了能讓人們從封建思想中解脫出來,劉元昭親自編寫思想課本。
封建獨夫思想,影響深遠。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明學。
這就是獨夫,這就是封建專zheng。
在現代家庭生活中,孩子從小到大被父母事無巨細的給安排好了,反抗就是壞孩子,不聽話,這就是封建專zheng。
封建專zheng,就是我覺得好,你也要覺得好,你覺得不好,就是你不對,不對就得改,改的和我想的一樣;不管你想的對不對,總之就得和我想法一樣,不一樣就是錯。
而且小不論大錯,同樣一件事,大人做錯了,小孩子卻不能指責大人,否則就是不乖,就是壞孩子。雙標的父母比比皆是。
封建,儘管社會科技等等都在進步,但封建依然在。
要想轉變,必須從娃娃抓起。
當然想要集齊大多數人的力量,我們需要專治,也就是必須需要一個強權的中央。所以不管是資本還是共,能用就是對。
如同,百家爭鳴之後是外儒內法,三教合一等等,資本與共融合,形成本土的特色。
所以劉元昭覺得國家控制資本,才可以讓資本利益一直跟隨國家腳步,個人資本不可太強。
國家擁有資本就可以反哺民眾,縮小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這是理想狀態。國家一直解決的事情,基本就是社會裏的階級矛盾,貧富矛盾等等。
為了能讓小孩子們能從封建思想脫離,認識到國家民族等問題,劉元昭在思想課本里,就解釋了國家與民族。
國家不只是君王的,也是所有國民的等等,同時解釋華夏民族,以漢族為主體,涵蓋大明內所有其他少數民族。呼籲民族大團結,實現民族大融合。
之後就是各種思想方針,比如: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科學立法
第八十三章 新思想,安撫舊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