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牧在西京稍事休息兩日,便率軍民愈萬,浩浩蕩蕩北上中部縣,並正式頒旨,改中部縣為黃陵縣。
秦牧這次祭陵,因為在北京的時候就頒旨詔告天下,所以影響非常大,不少人從外地趕來觀禮,讓祭陵的場面更大浩大。
到達黃陵縣之後,秦牧與司馬安等文武官員,首先齋戒三日。
待選定的祭陵吉日來臨,又沐浴薰香,峨冠博帶,一絲不苟。從縣城前往黃帝陵的道路上,新鋪上了一層黃土,以清水灑潤。
道路兩則,衣甲鮮明的秦軍將士相護,旌旗獵獵,華蓋儀仗齊全。另有三百六十人組成的樂工奏禮樂為前導,隆重而莊嚴。
秦牧的車駕之後,是阿濟格、多鐸、范文程、孫之獬等兩百多名俘虜,全部赤着上身,負着荊條,雙手反綁,累累如珠。
這些曾經或是兇殘,或是狡詐,或是無恥之徒,此刻,全成了秦牧獻給華夏先祖的祭品。
阿濟格等人在北京早已被折騰得生不如死,但此刻,當得知自己真的要成為祭品之時,還是神色慘白,喪然若死,深秋的寒風吹在赤條條的身上,一個個凍得鼻青面紫,瑟瑟直抖。
黃帝陵位於縣城以北兩里的橋山之巔,橋山有沮水環繞,群山環抱,四周古柏成林,幽靜深邃。歷朝歷代對保護黃陵古柏都很重視,宋、元、明都有保護黃陵的旨意或通令,滿山柏林約八里方圓,六萬三千餘株。
山下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山下立一石碑,名為下馬石,上有「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字樣。
歷代君臣祭陵者,均須在此下馬,步行至陵。秦牧讓侍從重新幫着整理衣冠之後,懷着虔誠的態度在下馬石前走下車駕,率領文武百官步行至祭壇前。
祭壇上,已安置黃帝神主於上帝神主之左,在黃帝神主前,也陳牛、羊、豕三牲及其他祭器以及相應的祭品。
在莊嚴肅穆的禮樂聲中,禮官鄭重其事,先請上帝神主至神壇,再請黃帝神主至神壇,整個過程禮官每個動作都必須恭恭敬敬;
秦牧與文武百官神態莊嚴,恭立於神壇之下,他們身後的三軍將士,萬千百姓,無不屏住呼吸,無一人敢亂動,或是喧譁。
接着是峨冠博帶的秦牧登上祭壇,給上帝神、黃帝神主上香,並奠玉帛、進俎,也就是進獻盛放着牛羊等肉食的禮器。
莊嚴肅穆的禮樂聲停下,秦牧與文武百官畢恭畢敬地面向祭壇跪下,祭壇下成千上萬的軍民也紛紛跟着跪下,在禮官的唱禮聲中,鄭重地行叩拜大禮。
叩拜禮畢,由秦牧跪念祭文,此時誰也不能起身,全部面向黃帝神位跪聽祭文,山風吹拂,松濤陣陣,秦牧跪在壇前,手捧祭文,大聲朗誦: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
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世變滄桑,中更蹉跌,越數千年,強鄰蔑德。
琉台不守,三韓為墟,遼海燕冀,漢奸何多!
胡塵遮天,衣冠淪喪,人執笞繩,我為奴辱。
懿維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奮戰,區宇以寧。
豈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華夏,讓其淪胥。
牧等不才,劍屨俱奮,萬里崎嶇,為國效命。
頻年苦鬥,備歷險夷,億兆一心,披荊斬棘。
還我河山,衛我衣冠,此物此志,永矢勿諼。
經武整軍,昭告列祖,實鑒臨之,皇天后土。
所在人屏息聽着,秦牧朗誦之聲迴蕩在山間,松濤和應,天籟梵唱;雲天蒼蒼,洛水泱泱,三軍靜默,萬眾思潮起伏。
遙想先祖榮光偉業,再思時事艱難,幾曾衣冠淪喪,參與大祭的萬千軍民無不感慨萬端,愴然而淚下。
當年蒙元入主中原,華夏全境淪陷,但至少還能勉強保存衣冠,這次滿清南侵,山河破碎,滿地膻腥,泱泱華夏,大半國土的生民被迫屈辱地剃髮易服,頂着金銀鼠尾化為夷狄,想到這些,面對黃帝始祖,誰不是心緒萬千,熱淚沾巾?
讀祭文畢,秦牧起身,眾人才能跟着起身。秦牧轉身面對萬千軍民,從祭壇望下去,旌旗漫漫,人頭攢動,寬廣的祭壇前,站滿了黑壓壓的人群,許多讀書
第656章 大祀黃陵